万众期待的“医改方案”终于在2007年即将结束时揭开神秘面纱的一角:在2007年12月26日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第三十一次常委会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受国务院委托,报告了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情况,这也是“医改报告”首次高规格出现在我国最高权权力机关。尽管医改方案的详细内容尚未揭晓,但陈竺此次对外界透露出的讯息,昭示了未来医改的发展方向,也给我们刚刚开启的2008年带来无穷念想。
据了解,从2006年8月开始,由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牵头,协调16个部门,共同研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先后由世界卫生组织、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等机构提出了9套方案,目前已经初步确定了基本思路和总体框架。据陈竺透露,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服务,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到2010年要在全国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努力缓解城乡、地区、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扩大的趋趋势,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突出问题。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药品降价医疗服务涨价
在现有的医疗体制中,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因此国家允许公立医院对药品收取批零差价来弥补收入的空缺,但这也导致了“开大处方”、“拿回扣”等现象愈演愈烈,成为“看病贵”的根源之一。
为解决这一顽疾,陈竺在此次报告中称,公立医院要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降低药品价格。他透露,将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即中央政府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建立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体系,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等方式,确保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规范基本药物使用。陈竺也同时强调,除了增加财政补助,也会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以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有市民质疑,虽然药品价格降低了,但医疗服务价格又上去了,老百姓的整个医疗支出会不会仍然居高不下?
中国政法大学卓小勤教授表示,解决“以药补医”是医改的核心问题。现有的药品机制令医院过于依赖药品收入,使得医院进贵药、医生开贵药的现象比较突出,容易造成恶性循环。倘若单纯地调高或者降低某种医疗费用,确实可能出现民众担心的问题。所以,必须建立医院的合理补偿机制,实现财政补贴、药品产购销一揽子的解决方案,才能保证老百姓看得起病。
基本医疗“政府主导”
此前征集医改方案时,各方对医疗卫生服务究竟由“政府主导”还是由“市场主导”,曾经出现过激烈争论。前者主张政府投钱给公立医院,维护其公益性,政府免费或部分免费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后者主张政府减少对医疗服务提供领域的直接干预,向各种资本开放医疗服务市场,政府作为医疗筹资的主体,购买医疗服务。
日前提交审议的医改报告中明确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提供均等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付费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卫生投入责任。
陈竺表示,中央和地方都要大幅度增加卫生投入,政府投入将兼顾医疗服务供方(即医院)和需方(即患者),投入重点用于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
陈竺还透露:“要建立和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医院主要是为居民提供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大医院要承担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等。要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公共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
为了解决公共卫生机构通过多卖药、拿提成来增加收入的问题,陈竺在报告中强调,公共卫生机构要实行全额预算管理,也就是将公共卫生机构的财务收支全部纳入政府预算,其收入全部上交财政,支出全部由政府财政拨款。由政府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经费的总额预付等多种行之有效办法,严格收支预算管理,探索改革药品价格政策,逐步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药补医机制,维护公益性质。公立医院也将实行医药收支分开管理。
医疗机构属地化管理
在提交的报告中还指出要积极推行医疗机构属地化全行业管理。即所有医疗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
广州一家三甲医院的院长告诉记者,这有利于卫生行政部门更好地行使监督管理职权。因为我国的医院性质多样,光是公立医院里,就分中央直属医院、地方直属医院、学校附属医院等等,以前都是“各归各管”、“各自为政”,“卫生厅也不一定奈何得了其他系统的医院”。而明确了属地化管理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监管起来就名正言顺了,效率也会更高。
「各方观点」
李玲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北大版医改方案主笔)
医改就是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但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首先,筹资上要政府主导。通过法律法规、补贴等措施举办社会保险或者税收筹资逐渐替代其他筹资方式成为最主要的医疗筹资方式。其次,在医疗服务的提供上,政府应保留并强化一个比较完整的、层次分明的公立医疗服务体系。最后,在监管方面,政府主导包括价格监管、进出许可证、质量、数量的管制,反垄断、制定法律法规等。
国家财政投入补贴给谁?首先,现有的公立医院布局需要调整,做区域规划。一些医院可以合并或者转成社区,甚至退出。国家投入的重点应当是基层,尤其是农村和社区医疗,以及代表国家水平的医学中心。对于大医院,更多的不是经济补贴,而是机制的理顺。
田玉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长)
目前,每千人口医生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是1.48,而我国已达到1.55.医疗卫生人员是饱和的,但是为什么病人看病那么难?症结在于我国医务人员的配置严重失调,基层医院医生一天看几个病人,而大医院的医生每天要接待100多个病人。建议国家将来应该像免费师范生一样,在医学院免费为基层医院培养医生,这些享受免费学习的医学院毕业生将来定向分配,以缓解农村和基层医疗人力资源不够、医疗水平偏低的现状。
乌日图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不能一说公益性,我们就要从服务体系上、机构上强调公办,这可能会压抑非公办医疗机构的积极性。
医疗服务在很多国家都具有公益性和福利性,但提供服务的机构大部分都为民办私人性质。例如英国,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福利性很强,但90%的医疗服务机构都为民办。
政府承担责任的公益性服务项目,不一定要由政府的机构去运行。而是应在制度设计上,以公益性为目标,但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允许服务好、成本低的非公办医疗机构参与竞争。
钟南山
(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新方案给未来的医疗改革定了宏观方向,甚至可以适用50年,但实际操作性稍差,很多细则仍需在大框架下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要真正做到医药分家,首先要解决公共卫生和城镇医疗的公益性问题,所谓公益性的实质问题就是医疗的主要经济支撑要靠政府投入,如果政府不投入,根本谈不上医药分家。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很有必要,目前中国的医疗体制是体现不出医生的价值的,改革后医疗项目收费比目前提高3倍是比较合适的,否则也解决不了问题。
顾昕
(现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师大版医改方案主笔)
医改方案那么多,但实际上基本上就两条道路:一是主张推进全民医保。另外一种,指的是政府财政出钱,直接补贴公立医疗机构。
第一种思路就是俗称全民医保。全民医疗保险这个思路如果我们推进得顺利,可以把民众医疗服务所需的费用筹集起来,支出的大头拨向需方,推进全面医保建设。让大家参保,这些钱最终是要回到医疗机构中去。
对于补供方的钱,也要“好钢使在刀刃上”,即补给农村和边远地区。而在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乃至在一些中小城市,如果市场或者民间的资本愿意进入,政府完全可以让他们进入,这样医疗服务的提供水平就大大提高了。
■相关新闻
今年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提至80元
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副司长余功斌近日表示,2008年政府将提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水平,财政补助标准将从现行的40元提高到8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标准从20元提高到40元。
余功斌介绍,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财力的增强,明年政府将继续提高对这两大医保制度的财政补助水平。余功斌说,财政部门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老百姓有钱看病的问题。
根据国家部署,到2008年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基本覆盖到所有农村,并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报销比例,减轻个人负担。到2010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所有城镇从业人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推开。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