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可以说,这为真正改善民生提出了具体目标。在2008年到来之际,我们请有关专家对各界读者高度关注的民生重点话题,做一些解析。
物价可能出现拐点
提示:去年1至11月份累计,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已经同比上涨4.6%。11月份,CPI同比上涨6.9%,更是创下了1996年来的历史新高。今年的物价走势会怎样?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表示,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综合国际、国内各种因素分析,“现在价格总水平涨幅较高的状况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不过,随着今年宏观经济环境进一步改善,商品供给充裕,国家财力充裕,宏观调控经验日益丰富,“防止价格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是可能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也认为,CPI的拐点应该在2008年出现。首先,现在涨价比较多的肉、禽、蛋的价格,随着供给的增加,从2008年二季度以后涨幅应会明显的下降。其次,大部分的工业消费指数价格,以及很多其他的和人们生活相关的工业消费品价格,并没有大幅度的上涨,而且有的价格是在下降的。比如数码相机、MP3、MP4等价格基本是不涨的,有的款式在更新,价格却可能在下降。此外,轿车的价格没有比上年更高,很多和去年相同款式的轿车销售价格在下降。
推进住房保障政策的关键年
提示:刚刚走过的2007年可谓是住房保障政策频出的一年,国务院从中央层面出台了住房保障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建设部在去年11月份分别出台了《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可以说从中央到部委,都已经对住房保障政策作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文件。今年该是见成效之年。
“2008年对于住房保障来说,是一个真正的开局之年,也是至为关键之年。”北京房产中介链家地产副总经理金育松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国务院的角度,确立了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住房保障纲领性文件,体现了政府宏观调控思路的转变以及真正建立保障住房体系的决心。”金育松分析认为,能否促使5年内经济适用房贷款政策出现调整并获得比较良好的效果,还需要相关细则的配套跟进,尤其是现有经济适用房的交易规则界定细则将会成决定市场波动幅度是大是小的标尺。
对于这种观点,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赞同。他们认为,2008年是贯彻落实中央住房保障政策至为关键的一年,相关配套细则的跟进和落实尤为重要。同时需注意以下几点:其一,交纳土地收益的比例确定问题;其二,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的价格衡量标准;其三,对于满5年的经济适用房,政府优先回购的前提和具体操作方式等都需要事先明确。
新医改方案轮廓已现,药价可望下降
提示: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老百姓普遍反映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卫生部部长陈竺近日明确提出,公立医院要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降低药品价格。同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要政府加大卫生投入、加快发展社区卫生、降低医药费用三大要点,大体勾勒出了中国新医改方案的轮廓。
为解决药价过高的问题,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向记者表示,近年来,因为利润空间的缩小,一些廉价常用药渐渐退出市场已成事实。针对这一现象,卫生部要求加强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品库,确保有效的廉价常用药的流通和应用。同时要求医生不要一味追求开新药,而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在保证治疗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多开常用药。医院要坚持合理检查、因病施治、合理收费。医生要为患者精打细算,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及医用耗材,尽量降低病人费用。
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陶驷驹认为:“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问题,需要有一个比较过硬的措施,这次医改报告提出把医和药分开,不再靠药养医,是比较好的。”人大代表崔富华特别提出,应该在生产名牌好药的同时,再生产一些价廉高效的普通药品,让老百姓可以看得起病,吃得起药。“可适当考虑通过给生产好药的厂家一定任务生产普通药品,或者给生产普通药品的厂家补贴来解决这个问题。”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毕井泉也透露,为实现十七大作出的医疗服务“价廉”的目标,我国拟采取4 项措施以降低药品价格:第一,研究制定药品出厂价格,把出厂价格做实,并把价格明示,印在外包装上;第二,鼓励批发行业和企业竞争,实现在出厂价基础上加5%至7%的批发环节差率的目标;第三,医院和零售药店销售药品实行零差率,改按处方收取药事费;第四,报销的药品按照仿制药品价格报销,专利药的价格高出仿制药的价格部分由患者自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