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的省级药检机构能够对药品进行全项检验,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能够提供98%以上《中国药典》收载品种所涉及的标准物质,这表明,我国药品检验检测能力已获得了显著提高。这是记者从1月30日召开的全国药品检验工作会议上获得的消息。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药品检验事业得到全面快速发展,在药品监管工作中技术支撑的作用日益突出。全国药检机构在药品质量标准及检验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自2000年以来,药检系统共承担国家“863”、“973”以及各类攻关计划、支撑计划项目177项,共获得经费约2亿元。2006年10月,启动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药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作为出具公证性数据的机构,全国共有50个药检所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中检所接受并通过了WHO的实验室和生物制品批签发的考评。中检所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在国内率先通过GLP认证,还通过了日本政府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专家组的验收、国际实验动物评估和认可管理委员会的认证。 “为了实现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检验机构的目标,我们还要在很多方面狠下功夫。”中检所所长李云龙向记者介绍说,“比如,要提高应急检验能力,制定和完善全系统的应急预案,建立统一的应急协调指挥系统,组建专家库,建立案例库、药品鉴别图谱库等,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并且在出口药品检验上狠下功夫,树立起‘中国药检’良好的声誉和形象。”(李雪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