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青霉素工业盐价格呈现大起大落的态势;今年,这一状态会否持续?业内人士指出,要保证工业盐价格在较高水平的平稳走势,还需要企业对市场进行理性把握。
近日,有业内人士向《医药经济报》记者透露,之前已接近谷底的青霉素工业盐价格,有少许反弹。目前,国内有企业报价达到70元/BOU,扣除关税等因素,折合美元已经超过8美元/BOU。
作为中国原料药生产和出口最有代表性的品种——青霉素工业盐,去年在市场上可谓独领风骚,骤涨骤跌,其最新动向难免引发业内人士的思考。
技术才是根本 “主要还是因为之前价格跌得太快,一些企业开始限产减产,市场供应量减少。”对于价格反弹,这位向记者透露信息的业内人士说。
综观工业盐的这一价格周期,涨价主要是因为环保压力导致产量下降,进而使得市场供应短缺,买方市场形成,促使价格上涨;价跌则是由于之前涨价对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利润空间,使得有条件的厂家纷纷开足了产能,造成市场供应量大增,价格亦随之下跌。
在价格涨势如虹之际,各个厂家都纷纷趁势加大产量,唯恐错过机会。而为了能将价格维持在较高水平上,国内几大企业也并非没有作为。
比如早在去年6月份,上海的原料药会期间,许多厂家都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报价,以期加重市场紧张气氛,保持当时已经高至19美元/BOU的价位。但是,这个愿望还是落空了。在上海的原料药会之后,工业盐的价格便开始走下坡路,直至去年12月,已接近成本价。
事实上,如果几大生产厂家能够多点理性,在价格高涨之际理智地将产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或许工业盐的春天不会那般短暂。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掌握工业盐价格砝码的,仍然是国内几大生产企业。
在这个问题上,国内企业也曾做过努力,然而几次的限产联盟都因部分企业的退出而落空。工业盐从“春秋”到“战国”的实力分流,造成了老四大家族与新实力派之间的利益纠结,在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利益平衡点的情况下,很难达成一致。
“我觉得说到底,要摆脱这种循环,最根本的还是技术。所有的市场策略都是建立在有相对先进和成熟的技术上,不然都不能长久。就是再捂盘惜售,制造市场紧张气氛,到最后还是要真相大白。”这位人士说。
2008年平稳为主?
去年以来,物价膨胀之势越来越明显,CPI指数节节高升。煤、石油、农产品的价格也是一路看涨,工业盐的成本增加在所难免。加之愈来愈严厉的环保风暴,对于污染治理重点对象的原料药企业来说,压力也越来越大。
从这一层面来讲,今年的工业盐价格存在比较充分的涨价理由。也正因为如此,在一些行业分析人士看来,工业盐价格触底反弹在今年犹可期待。
但是,以我国工业盐市场的情况来看,能否涨价以获得较高利润,关键还是要看市场供求。而决定市场供求的,是企业能否理性生产,不因价格上扬而大幅扩产。而且,价格是否还会如去年般剧烈波动,主要还取决于在涨价之后,企业是否有扩产的冲动,会否造成供求失衡。
事实上,观察工业盐几次的价格周期,不难发现,一旦价格跌落到70元/BOU左右的时候,厂家就会纷纷减产限产,以维持这一价位。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一价位是多数企业的心理防线。而且,对于那些有规模优势的企业而言,将价格保持在这一水平,也可以阻止后来者进入和盲目扩产,甚至让一些企业退出,从而保持这一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去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本)》征求意见稿中把青霉素列入限制发展类项目,而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于2007年12月1日起执行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也把青霉素列入限制外商投资行列。加上此前已经正式通过的《制药工业排污标准》,所有的矛头都对准了原料药行业,而青霉素工业盐更是首当其冲。
因此,从上述宏观政策面看,在各种压力之下,今年企业大幅扩产的冲动将不如前几年强烈,市场供求可能会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且,经过几年的起起伏伏,多数企业也希望其价格能保持在现有水平或稍高一些,不希望再有大起大落,因此,今年工业盐的价格可能会以平稳为主调。
“我们也希望国家通过一些硬性标准如环保门槛、质量和技术标准等引导性政策来调节市场。企业能达标的就干,不能达标的就撤。这样才能逐渐将过剩的产能转移出去。”有业内人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