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都”的建设依据
(一)“药都”的建设背景
1.国际背景
7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医药产业从传统依附的化学工业中迅速独立成为一个强项的产业体系,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一大支柱。据统计,2000年全球药品销售收入达到了3680亿美元。进入21世纪医药产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势头,预计到2005年销售收入将达5400亿美元,2010年将高达8000亿美元。
当前世界医药工业及生物制药制造业的重心主要分布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并在竞争中形成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医药产业集团,辉瑞、葛兰素一史克和默克三大跨国制药企业集团2000年销售收入均已超过200亿美元。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发展与分化,全球医疗保健品的资源配置格局已经形成,化学原料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和中药国际化的趋势已成必然。
2.国内背景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制药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的推动下,医药工业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到2000年底,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32亿元,入统医药工业企业已达3613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的企业有华北制药、哈药集团、三九集团、石药集团、山东新华鲁抗等5家企业,医药商业销售总额完成1509亿元,形成了上海、石家庄、广州、哈尔滨、沈阳、重庆和通化等7个医药集中城市。
目前,我国的化学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化学原料药出口国。其中青霉素产量占全球产量的30%以上,维生素C的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50%左右且90%以上出口。我国各类生物制品也已达300余种,进入新世纪,我国生物农药、转基因药用动植物新品种、药膳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以及药用包装材料等一系列相关产品都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同时,我国是一个传统的中药材生产大国,目前已发现可供药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药高达12807种。截止到2000年底,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150万亩,中药材年产量175万吨,中成药的年产量38.8万吨,经国家认证的中药生产企业1059家,国家批准上市的中成药820多种,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品种已达28个,已建立中药研究机构77所、中药新产品开发机构近百个。为巩固和发展我国中药材和中成药生产的传统优势,适应中药生产现代化的需要,国家有计划地建设了一批中药重点实验室、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包括药材种植、中药材加工、新产品开发、临床试验、质量控制和检测有机结合的生产体系。
3.省内背景
河北省中国传统药材种植和养殖、传统中成药生产和加工以及现代制药工业的发祥地。早在1000年前的北宋时期安国就已经成为全国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药材集散地,50年代末华北制药厂的建立开创了我国大规模生产抗生素和西药原料药的历史,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现代制药工业基地。
“九五”期间,河北省政府将医药产业确定为河北省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造就和形成了一批全省医药大市。以石家庄、保定、承德为中心的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
(二)“药都”建设基础
石家庄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重要的医药生产加工制造基地,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企业基础和产品基础。
1.产业基础
2000年全市医药工业实现产值16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64%,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80%(不包括兽药和农药),占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6.86%;医药商业企业销售总额近36亿元,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0.8%;医药化工中间体、药用玉米、淀粉糖等医药相关产业随着医药工业的壮大,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医药产业增加值已达到125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2.5%。医药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全市的第一支柱产业。目前,石家庄已经建立起一个包括药品、药材、药械生产,医药流通服务、科研和教育在内的医药产业体系,已成为全国具有药业生产特色的新兴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