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年,将有2000多家制药企业的GMP证书到期,需重新认证。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GMP新标准将从整体上提升医药行业生产水平,行业规范管理正在深入。由于GMP新标准要求制药企业加强软件管理,制药企业换证前要投入的资金包括人员培训费用、工艺变更后进行安全性评价的费用,成功换证后还需要日常的运转维护费用。制药企业责无旁贷地要按照GMP新标准扎实做好工作,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实施GMP新标准后,药品质量更有保障,这意味着药品价值将得到更大的体现。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在药品定价和招标中考虑到这层因素。
按照经济学原理,这种逻辑本无可厚非,但相比药价,药品的生产成本容易被忽视。国家发改委的政策性降价接踵而至,各地的药品招标模式也紧压药价,制药行业利润被多次摊薄,这影响到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少数缺乏责任感、急功近利的企业为压缩成本,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影响到产品质量。
2007年,与制药行业各领域相关联的成本普遍上升,包括化学原料药涨价、中药材涨价、水电涨价、人工涨价、环保标准提高等。与此同时,与药品销售相关的还有药品继续调价、挂网采购兴起、商业话语权加大并向上游施压等等,不一而足。
截至目前,国家发改委的多次药品调价已基本把医保目录里的处方药价格重新梳理了一遍,尽管国家发改委表示接下来的药价政策是微调,但对企业而言,这是个不确定因素。
相对国家发改委调价,制药企业更关心各地的药品招标。能否中标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当地的市场份额,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销售业绩。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的招标中,都爆出了厂商中标后因利润太低而不配送药品的问题。
药品成本不仅关乎4000多家制药企业,也牵涉到一些社会问题。药品必须保证生产,不然13亿人的健康无从保障,廉价药断档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目前我国医药行业正处在调整期,影响医药行业研发、生产、流通的“强政”相继出台。如果政府对药品定价随着药品生产管理标准的提高而有所提高,或者各地在招标时都能更多地考虑到药品质量和临床价值等因素,药品价格将更能体现药物经济学原理,从而保障制药行业具有足够的利润和长足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