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原料药制造商来说,2007年是丰收的一年,且增长的势头还将在2008年持续下去,这主要得益于新药早期研发管线继续推动工艺过程开发服务、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所需中间体和活性物质需求的增长。对这种需求最强烈的是小型的生物、制药企业,由此便产生了对商业化规模外包服务的强大需求。
规模生产外包服务薄弱
上述的需求趋势在前一阶段举办的美国国际精细化工展览会(Informex)上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在展会上,如何提供诸如从早期研究阶段所需样品到商业化供应样品的“一站式”服务的能力,成为参展企业共同关注的话题。虽然合同制造企业(CMO)对此已经有了十分清楚的认识,但是由于新药获批的速度减慢,目前外包市场所提供的机会还是集中在研发的初期阶段。
像合同制造组织(CMO)一样,原料药外包企业经常会一哄而上地弥补自己提供服务的不足。但在2008年,这种形势没有太大的变化。大多数CMO都开始强调他们正在强化自己规模化生产的能力,如固态化学和手性化学专门技术、高效能设备等。然而,这些能力是相互关联的,并不能拆分以满足不同的外包需求。
对进入调整期的担忧
尽管2007年到2008年年初,原料药外包企业的表现非常抢眼,但是CMO还是认识到了这个行业存在着衰退的可能。
许多参会企业都认为,这个行业还是按照传统的模式在循环,连续上涨4年之后,将进入一个调整期。这已经成为这个行业普遍担心的问题,因为目前有一个严峻的现实——整个原料药外包行业的产能过剩,甚至包括临床前研究样品和临床研究样品外包产能。
东西方之间架设战略桥梁
近年来,原料药研发和制造的环境中一个最主要的元素就是在亚洲和欧洲出现的CMO和CRO公司。虽然成本被看作这些公司最主要的优势,但其实际上带来的战略性作用却没有那么简单。
一方面,成本优势能在许多方面体现出来,如从人力密集型研发的角度或者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这些地区的工资比较低,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比较低。另一方面,对加入原料药竞争的公司来说,如今,成本的重要性已经慢慢削弱,反而是高效化合物、工艺过程中的新技术或比较贴近客户的开发服务,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等,有时候更是需要考虑的。
原料药外包企业正在寻求能解决这些成本和非成本问题的战略决策。例如,2007年将其生物制造和产品开发业务出售给瑞士巴塞尔公司之后,康伯司公司(Cambrex Corporation)正在密切关注原料市场,该公司的目标是价格昂贵的仿制原料和委托生产。由于考虑到公司位于美国和瑞典的生产基地运行成本相对高一点,康伯司公司正在寻找合适的包括管制化合物和高效化合物在内的高价原料的服务对象。
与此同时,康伯司公司的管理层也已经意识到如果公司不能在客户委托生产领域保持优势,那么,公司将只有加强早期的研发服务提供。最近几年来,公司已经和一些长期客户建立了联系。今年1月,该公司收购了位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ProSyntest AS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