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医药市场将不断扩容,用药结构也将发生重大调整。但起作用的主要因素不是市场需求和购买力的增加,而是政府出资投入医保、调控市场的结果。
公众对药品安全的关注,把医药行业推上了风口浪尖。2007年,对行业来说,是一个整治之年。这一年里,国家就医药行业发布了《药品广告审查发布标准》、《处方管理办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召回管理办法》、《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制药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等一系列法规文件共10余个,除了个别文件要求在今年1月份开始实施外,其余都已经付之执行,为此,行内人将2007年称之为医药的“政策年”。
2008年刚开年,成立大部委、新医改的种种设想、药品招投标的深入进行以及医药商业的合资等就成为行业内外相关人士的聚焦点。尤其是在今年的“两会”上,国家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及“两会”代表就医疗体制改革的建言更是引起了全国关注。看病难、看病贵牵涉到千家万户;医疗体制改革涉及到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医疗机构;而对医药生产与流通的新政实施,更是关系到数以千计的生产企业与数以万计的商业流通企业的生死存亡。
为此,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地观察医药市场的变化,把握市场发展的脉搏,在政策的大环境下,寻找企业发展的快捷路径。
1 密切关注宏观政策
为了能更透彻地分析国内医药市场的现状,必须了解影响市场的种种因素。
——成立大部委
“两会”决议药监局回归卫生部,今后对医药行业的监管职能会进一步理顺和强化,而把医药作为一个产业予以扶持的经济职能可能会减退。但是,简单的机构合并还不能够解决目前医改面临的难题,“大卫生部”制如果要推进医改进程,关键还是在于职能的转变,真正成为统一监管部门。有官员曾说道,现在对地方机构改革的方案正在研究、制定过程中。由此可以理解,目前地方药监系统是否会进行同样的改革尚无明确说法。
——医疗体制改革
卫生部曾要求各省市卫生厅的改革方案在国家医改方案出台前完成,现在看来是有一定的难度,原来承诺在“两会”期间出台的医改方案迟迟没能推出就足以证明。有报道称医改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努力缓解城乡、地区、不同收入之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难的突出问题。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由此可以深信,政府对医改的投入肯定会增加,而公立医院肯定将成为改革的重点。但是,我们对医改的期望值也不要太高,不要指望一个方案就能解决多年存在的所有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地区发展不平衡,要管好如此之大的卫生事业是非常艰难的。笔者认为,在国家提出的大原则下,各地再探索出一个适合当地情况的实施原则,这才是使医改全面实施的快捷之路。
医疗体制改革目的是支持建立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4个体系,是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目前,卫生部门提出的医药分开试点思路,总体上讲就是两个:一是社区医院药品实行“平进平出”的采购与销售,即“零差价模式”;二是医院药房由医药公司托管,医院不直接卖药。但这两种模式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以药养医”的问题。第一个试点思路的前提是政府给社区医院投入大量资金,让医院不再靠卖药挣钱。但随着财政追加投入越来越大,未来到底投入多少资金算合适,谁也说不清,这将是一个无底洞的投入模式。而后者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医院以往的资金供给模式,医院仍是靠卖药挣钱,只是看起来挣得少些罢了。
我们可以坚信,2008年的医药市场是在不断扩容的,在总量扩容的同时,用药结构也将发生调整。但起作用的主要因素不是市场需求和购买力的增加,而是政府出资投入医保、干预市场的结果。
2 行业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
2006年,国药控股、上海医药与九州通3家最大的医药商业公司销售金额占市场比例达18.95%,已进入成为行业寡头垄断的条件——占市场20%份额的临界点。由此可以认为,中国出现销售超千亿元的大规模医药流通企业已为时不远,到那时,行业的集中度会大幅提高,市场将出现垄断化格局。
对去年颁布的有关新法可以理解为: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使企业环保成本加大,其中对原料药生产企业影响最大;二税合一的新税法重构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医药流通企业受益相对较大;GMP新认证标准、《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与《药品召回管理办法》则对制药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之,新政策和制度的出台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