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药监测情况显示,近年来,作为口服抗生素的头孢克肟的临床用药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且,头孢克肟目前具备了成熟的产业化工艺路线,仍处于市场导入期,拥有比一、二代头孢更高的利润。这些因素,使得头孢克肟得以从众多头孢类产品中脱颖而出。
头孢克肟是日本藤泽药品工业株式会社研制开发的第三代头孢产品,1987年在日本上市。我国于1994年开始进口头孢克肟原料及制剂,国内最早利用进口原料生产制剂的企业是广东白云山制药厂。头孢克肟原料及颗粒剂在中国申请的行政保护于2001年初到期,而由于其临床效果明显,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小,因此,其市场需求在近几年一直处于快速上升的通道。
作为第三代口服头孢产品,头孢克肟在临床应用上已普遍被认可,制剂需求量也逐年增长,尤其是在2007年销售上表现不错,由此在“小头孢”中脱颖而出:2007年在样本医院的销售额达到了13940万元,同比增长率超过100%;预计未来几年,头孢克肟的市场份额还将持续增长。
由于头孢克肟的前景被看好,无疑吸引了不少企业纷纷加入,使得该领域的竞争也越激烈。生产企业增多,再加上进口品牌也来瓜分市场,使得头孢克肟领域也面临着诸多压力。
竞争激烈,产量扩大
今年的头孢克肟原料药市场跨入了竞争激烈的阶段,生产企业数量多,截至今年5月份,拥有头孢克肟原料药生产批文的企业多达23家,制剂企业的批文就更多了。由于争夺“蛋糕”者众多——除了国内厂家,还有进口产品也与国产品在争夺市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头孢克肟的原料药价格一落千丈。
据健康网调研数据显示,2007年整个头孢克肟原料药市场中,进口产品的份额占到65%,国产品牌约占35%。但值得关注的是,从2007年到今年上半年的趋势来看,国产原料药的份额在逐渐上升,生产企业的产量也明显得到大幅提高,由此前的依赖进口转变到自给自足状态。试想如果国内产能完全释放,定将超过印度。
从工艺和技术上来讲,目前国际上只有日本大冢和藤泽两家厂商掌握有头孢克肟的核心技术,而韩国、印度仿制的头孢克肟相比要逊色。头孢克肟的技术门槛比较高,合成工艺难度大,国产品虽然在质量和稳定性上已有很大进步,但还是比进口品稍微差一些。
国内生产头孢克肟的厂家主要有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广东立国制药有限公司、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苏州万庆医药有限公司。这几大企业都以头孢类产品为主营业务,其中白云山制药厂和山东鲁抗均生产头孢克肟下游制剂。据统计,头孢克肟的国内年产量约100吨,其中以白云山制药厂的产量最大,其主要也是下游制剂消耗量大(其头孢克肟制剂占国内市场近50%的份额),因此,原料药基本都自用。
鉴于头孢克肟诱人的“含金量”,近来不断有生产厂家加大了对头孢克肟生产线的投入。齐鲁安替制药有限公司正计划扩大其头孢克肟的市场规模;浙江普洛得邦制药有限公司年产60吨头孢克肟生产线正在接受环保测评;另外还有一些产量规模较小的企业如浙江永宁制药、菏泽睿鹰制药等,也都酝酿着运作头孢克肟市场。未来一段时间内,价格战看来是无法避免的;虽然市场基本格局已形成,但是产量小的企业仍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