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面涨价既成事实之后,再讨论原料药价格的时候,摆在制药界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让原料药价格回归理性并保持稳定局面;二是作为当事人的企业,如何找到一个健康的出口。
价值的理性回归相信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制药界关注的焦点,而在当前价格持续“高烧”阶段,企业则应该积极谋求新的发展机制。在此前,由健康网举办的“2008抗生素产业论坛”上,“抗生素原料药发展需要API策略创新——认证(Attestation)创新、工艺(Process)创新和信息(Information)创新”的观点吸引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高成本时代提出新要求
抗生素原料药产业作为我国化学制药工业的主力军,发展现状呈现明显的“三高”特点:一是产业规模、市场变化屡创新高,二是产品结构、工艺水平日益提高,三是生产经营环境进入高成本时代。
2007年,我国抗生素原料药出口额约22亿多美元,占化学原料药出口总额的比重约为1/4;我国原料药的产能、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青霉素工业盐的市场集中度达到了80%;另外,6-APA、阿莫西林、土霉素、头孢类中间体与原料药等品种的总量均超过了万吨。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喏酮类、氨基糖苷类、多肽类以及-内酰胺类包括半合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单酰胺类、头孢类等100多个新品种及相关新技术日臻完善;膜技术、手性催化技术、质谱尾气检测技术开始普及应用,特别是酶工程技术如抗生素酶法直通车工艺已经在6-APA、7-ACA等中间体生产实现较大突破,深受国际市场认可与关注。
然而,巨大的产能、产量的变化也带来了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原材料、贸易、财务、环保、质量、人力等六大环境成本大幅升高,将抗生素生产经营引入了高成本时代。综观各方,作为粮燃成本的石油、煤炭、粮食的价格较3年前上涨了50%~100%;贸易成本人民币汇率升值累计16%,出口退税率降低了4%~12%;财务成本银行贷款利率最高上浮了40%;2007年环保总局大力推行废水排放COD在线监测以及《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即将实施,使得环保成本至少升高10%;《药品注册管理修订办法》、新版《GMP评定标准》、新版《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促使质量保证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也相应升高。这些已然降临的成本压力,无时无刻都在提醒抗生素原料生产企业要及时转变思想而采取创新策略。
“三化”加快与国际接轨
同时,抗生素原料药产业发展趋势还呈现出“三化”:一是抗生素原料药上中下游一体化趋势加快;二是抗生素原料药生产经营标准化趋势加快;三是抗生素原料药竞争升级国际化趋势加快。加速与国际的接轨后,对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这对国内抗生素原料生产企业是一项重大的考验。
当前,抗生素生产企业上游向下游延伸、下游向上游溯源、中游向两端扩展,已经成为解决中间体、原料药供应紧张以及价格波动过大、提高产业链综合竞争优势的共识。由此,国内一些主要的抗生素原料生产企业都纷纷对各自产业链进行了延伸,如:华药、山西同岭从上游青霉素工业盐向下游6-APA、阿莫西林、美洛西林钠、氯唑西林钠、苯唑西林钠等半合青霉素以及7-ADCA、头孢氨苄、头孢拉定等头孢类延伸;联邦、丽珠、齐鲁从下游头孢类向上游中间体7-ACA和基础原料头孢菌素C发酵发展;福抗、荷泽睿鹰从头孢类中间体向下游原料药和上游中间体7-ACA和头孢C发酵两头扩展;哈药、鲁抗、石药从原料药经营向大制剂营销战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