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许多行业的全球化,不只是一种现象,也不只是一种短暂的趋势。托马斯·弗里德曼如是说:世界是平的。6月19日,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召开美中医药开发协会(SAPA)第16届年会,年会主题为“制药和生物医药工业的创新和全球化”!
此次年会聚集了来自中美两国500多名代表,其中包括来自北京、江苏等地的近30位国内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革新、合作、生物医药和中国成了最热门的话题和最夺目的年度关键词,以下为精彩观点选登:
制药革新取决于医疗体系的发展,多元化趋势的融合碰撞共同促进了这个体系明日的发展。
当今多元素的趋势表现在全球化,人口特征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展,以及由此衍生的全球对医疗服务要求的增加。未来的医药革新并不仅仅限于生物/制药公司的一家之辞,而是需要同时为医疗服务支付者、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患者等多方面认同。生物/制药业只有迎接这些挑战和趋势,才能获得繁荣和发展。——强生公司负责全球药品业务的副董事长Christine Poon(华裔)
当今药物监管日益严厉,社会对药物的创新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个束缚日渐增多的大环境之下,过去的40年里,在制药行业畅行的传统药物研发模式将来可能无法适应环境。要在新环境下持续坚挺发展,医药行业除了提高研发的工作效率外,还必须进行深层次改变,如药物研发技术整合、新药研发方法。尽管传统的药物研发手段,如小分子化合物还会在研发中占有一席之地,生物医药技术和疫苗定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只有成功整合小分子化合物、生物技术和疫苗方法来研发治疗复杂疾病的创新药物的公司,才拥有核心竞争力。
过去惠氏公司在人们眼里是一个传统的化学制药公司,10年前惠氏公司做出向生物领域转型的决策,此后一直不断加大对生物技术研发平台的投资,成功推出了重磅炸弹的生物技术新药。如今小分子化合物、生物技术和疫苗方法已成为惠氏公司的三大技术平台。事实证明,能够成功整合这三种方法的公司更有竞争优势。
惠氏目前在中国的研发战略还是以临床试验为主,公司也正在加大投资力度。但所面临的困难是审批时间过长,与美国及亚洲一些国家只需1~3个月的时间相比,中国一般至少需要9个月才能获得批准,试验环节滞后。如果中国在审批体制上也能国际化,将会在未来发展中更有利。——惠氏的研发总裁Robert R. Ruffolo 博士
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制药公司能够独立研发出一个创新药物,通常需要多方合作才能达到预期目标。作为罗氏公司在全球第五个研发中心——罗氏中国研发中心是一个整合中国药物研发资源的平台,侧重与中国科研力量的合作,合作的疾病领域主要集中在癌症、抗病毒和免疫系统等方面。
设立在中国的研发中心不仅为公司的研发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中国研发中心也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着手于更有针对性的研发,比如在亚洲发病率较高的肝炎的治疗等。——罗氏中国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陈力博士
时下跨国制药公司更倾向于与能够提供整合型服务的CRO公司合作,从而实现“一站式采购”方便快捷的目的。中国一方面人口庞大,市场具有吸引力,还具有完备的教育体系,能够保证人才的输送。这是很多国内CRO具备出色竞争力的大环境。此外,众多CRO公司之间的良性竞争很好地促进了整个CRO行业在中国的发展,而无锡药明康德的成功上市无疑给整个行业打了一支强心剂。上海睿智化学公司也在酝酿近期上市的计划。——无锡药明康德的首席科学家陈曙辉博士
在经历了长达几年的制药业的冬天之后,2007年中国医药行业出现了恢复性征。这一两年医疗体制的重大改革拉动1600亿元人民币的发展需求,加上外来大量雄厚资本的市场注入,将会给中国整个医药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医药产业的命运应该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而创新能力关系着中国医药产业的命运!——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于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