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疆域广大,跨越温带、亚热带等气候区域以及平原、盆地、高原、山地等地理环境,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为各民族发展创造了不同的外部条件。从远古开始,各民族在发展自己独特文化的同时也开始了民族间的交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由于区域性差异,各个民族有其独特性,其医药文化更加带有地域特色。
首先,由于地域带来的环境差异,各民族所面临的来自自然和自身的病患威胁即有不同。寒冷、干燥的地方和潮湿、炎热的区域生存的人类,其身体适应性不同,易患病症也不相同。
按照传统理论的相生相克,在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必然有能与其所患相对抗的事物,或植物或动物或无机物。由此凸显出药物使用的多样性和区域性。
其次,由于民族医药多数缺乏文字记载,主要依靠口口相传。配方使用往往依据个人经验进行增加,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所以民族的传承中人的因素最重要。
而且,民族医药缺乏标准化,配方不固定,原料随季节、产地、年度气候等因素影响而不同,所以有效物质含量不确定。由于组成配方的单味药物本身组分复杂,使整个配方成分更加复杂,难以辨析。
民族医药在民间流传时间久,经过实践证明了他们的有效性和可用性。而且民族医药来源广阔,价格相对较低,人体副作用小,却往往有特效。随着近些年对民族医药的研究,不仅中药,很多少数民族药物的特别效用也获得认同,尤其在治疗一些绝症方面,具有西医药物无法比拟的功用。
很多少数民族医药就像空谷幽兰,虽幽雅美丽、芳香独绝,却因为山路险峻而难以为大众所知所赏。
国务院6月14日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扩展项目名录,传统医药13项上榜,其中有蒙医药(赞巴拉道尔吉温针、火针疗法)、畲族医药(痧症疗法、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瑶族医药(药浴疗法);苗医药(骨伤蛇伤疗法、九节茶药制作工艺)、侗医药(过路黄药制作工艺)、回族医药(张氏回医正骨疗法、回族汤瓶八诊疗法)等民族医药。第一批中,藏医药首先加入该名录,列于第一批之中,包括藏医外治法、藏医尿诊法、藏医药浴疗法、甘南藏医药、藏药炮制技艺、藏药七十味珍珠丸配伍技艺、藏药珊瑚七十味丸配伍技艺、藏药阿如拉炮制技艺、七十味珍珠丸赛太炮制技艺。至此,已有七大少数民族医药进入非遗名录,必将为保护这些宝贵财富提供良好条件。
民族医药要发展,除了保护,最重要的还是进行研究、使其标准化,从而将配方、用量固定,解析其实际组成,使之文字化、标准化,更适合工业生产,更适合千古流传。
此外,形成自己的专利也很重要。以免重蹈当年景泰蓝的覆辙。
这些都离不开培养人才的前提。要增加培训机构,让更多专业人生参与到传统民族医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中,才能真正完善和弘扬各族人民传统的医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