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制品行业经过过去三年的整顿治理,未来逐步踏上健康的发展之路,单采浆站的改制将原本割裂的产业链上下游打通了,意义深远。我们预计未来三年行业的投浆量将缓慢复苏,行业仍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产品价格维持高位。
血液制品行业寡头垄断的格局将逐步形成,掌握三方面优势的龙头企业将有可能脱颖而出,成为全国性或区域性的龙头企业。
浆站转制打通上下游产业链
2006年4月11日,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SFDA)等9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单采血浆站转制的工作方案》,该方案提出卫生部门与单采血浆站脱钩,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不再设置单采血浆站,原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置的单采血浆站转制为由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设置。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投资比例不少于80%。
转制结束后,单采血浆站将作为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原料车间,血液制品企业拥有所有权和管理权,产业链的上下游打通了,血液制品企业通过对单采血浆站的直接管理,能通过各种手段保障浆源的质量和安全性,之前造成行业混乱的三大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第一,血液制品企业通过对市场需求信息的把握,控制采浆量以避免供需失衡的局面,有利于合理利用血浆资源,也有利于血液制品企业对采浆量和血浆质量的控制。
第二,对于献浆的待遇有提高的可能。在血液制品企业通过收购单采血浆站后,中间环节的成本会下降,我们认为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献浆员待遇来发展献浆员和建立稳定的献浆员队伍;第三,对国家而言,单采血浆站转制后,监管和经营的分开更有利于监管;同时,随着监管的日益严格,血液制品的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未来三年高度景气
行业从2004年开始经历了四年整顿改制期,在这期间采浆量下降、产品价格上涨。终于在2008年行业的动乱结束,所有的浆站改制完成。新设浆站的标准也已经出台,因此我们判断2008年将是行业投浆量逐步恢复的第一年。
采浆量回升仍将缓慢。我们判断,全国的采浆量2008-2010年缓步回升。由于单采浆站改制刚刚结束,2008年检疫期等各项措施的实施,全国供浆形势不大可能再回复到2003年前的混乱局面,因此投浆量也无法在短期内快速恢复。
其次,产品价格继续维持高位。在血浆回升缓慢的背景下,产品供需仍然不平,因此我们判断2008-2010年人血白蛋白的价格将保持高位稳定。同时,献浆员待遇的提高和吨浆采集、检测成本的提高也是必然的趋势,将带来血浆成本的提高,这也是血制品价格维持的因素之一。
行业寡头初长成
龙头企业从产业链的上端——单采血浆站的数量、质量、管理水平开始,到下游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均已经形成了很强的竞争优势,因此我们认为我国血液制品行业寡头垄断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未来我国的血液制品市场将形成1-2家全国性的龙头企业,5-6家区域性龙头企业,那些规模小、产品单一、市场销售薄弱的企业将被逐步淘汰。
我们认为,浆源管理、产品和技术以及营销构成了行业龙头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