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国家新药开发专项预算投入66亿元,鼓励国内制药企业创新药物开发。此次专项投入资金虽然相对较少,但政策的持续支持对相关医药上市公司生存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
卫生部公告,国内“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申报于8月21日启动,申请截止日期为9月11日。整个专项国家预算投入66亿元,重大新药创制是2007年年底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该项目主要针对肿瘤、心血管10个严重危害民众健康的重大疾病,要求于2010年之前研制出30个创新药物,并要求对10个用量最多的药物品种进行改造。
目前国内整个医药行业的创新环境已经形成,但中国大部分研发队伍的规模还是偏小,而真正要研发一只新药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资源,人员和资源的整合。随着科技部、卫生部等11部委共同启动的“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启动,这项旨在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药物、建立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平台、形成支撑我国药业自主创新发展能力与技术体系的计划,对整个医药行业研发资源整合和推动产业向创新转型具有重要的作用。
该专项资金主要投入具有创新研发能力的制药企业研发项目和新药孵化基地。其中新药研发包括一系列治疗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10类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目前包括亚宝药业等上市医药公司已经提出了申请,亚宝药业两个项目分别是蚓激酶注射液的新药临床研制以及丁桂儿脐贴的技改,如申请批准,将获得600万—800万的课题经费。不过,相对于公司未来三年计划2.2亿的研发投入来说,课题经费并不是很大的规模,今后的研发主要还是靠公司自筹资金。而“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的启动至少为国内的医药企业传递了一个信号,那就是国家已经开始重视新药的原研工作。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制药技术创新和专利来源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制药主要以仿制为主,在生物新药研制中尤为突出。国内已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382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只有6类9种21个不同规格的产品属于自己原创研制,其余7类16种361个产品为跟踪和模仿国外的仿制品;且国内制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不高,“工程化”环节是瓶颈。如国内生物制药产业基础研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5年左右,但在产业化方面的差距在15年以上。科研经费大部分投给了大学和科研机构,而不是企业。发达国家的投入产出率为40%左右,美国能达到60%,国内生物医药方面的投入产出率却不到1%。
未来20年是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仅是技术研究开发问题,更重要的是产业发展、市场拓展、制度创新、机制转变和制订相关优惠政策的问题。(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