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世界日报》报道,最近一期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报道指出,上世纪在美国蓬勃兴起的生物技术与制药行业,正成为华裔美国学人大显身手的领域。这些学术精英不但打造美国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而且正在美、中两国同业之间搭建交流的桥梁,促进中国高科技行业的发展。圣地亚哥的华裔学人,在这些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华裔科技精英如今又兴起了回国创业的热潮。
《商业周刊》在一篇题为《华裔科学家回老家掀起制药发展高潮》的深度报道中指出,从1970年代起,美国各大学快速成长的生物技术院系开始川流不息地涌进来自中国的学者。到今天,全美研究型大学与生命科学有关的教职员中至少有2500名华裔人士。
文章写道,就像早些时候来自印度与台湾的学人在北加州硅谷呼风唤雨一样,中国大陆的优秀学者们将生命科学变成自己的行业。文章引用圣地亚哥“中美生物技术与制药协会”(SABPA)副会长沈竹的话说,全美国从事该项专业的华裔专家估计有7万人。1988年移民来美的沈竹还说,仅圣地亚哥一地,中国新移民创办的生物技术公司就有“好几打之多”。
新的动向是,这些华裔科技精英如今又兴起了回国创业的热潮。沈竹对该刊记者说,她所接触到的华裔生物技术与制药专业人士,每个人都在谈论回中国创一番事业的可能。中国大陆的无限商机吸引着这些“海归”,使他们无不跃跃欲试。
另一个促使人们踏上“海归”之路的原因,是美国的生命科学已开始盛极而衰。文章举圣地亚哥神经病学专家黄青为例,指他在圣地亚哥某高科技公司任职时即已取得10项专利,发表20篇论文,但他仍感到美国的就业前景一片黯淡。黄青终于加入了上海一家快速发展的生物医学企业,而这家上海公司的创办人,也是一名“海归”学人。
《商业周刊》的结论是,到目前为止,“海归”向中国回流并未造成美国的损失,因为这些“海归”精英主要还在为美国的制药企业工作,尽管办公桌与实验室搬到中国。此外每年还有9000名大陆学子来美攻读生物方面的硕士、博士学位,来的仍比走的多。
该刊引述美国“BioDuro”公司专家约翰 奥伊勒(JohnOyler)的话说,中国的企业“还未具备将研发成果转化为产品的能力”。他认为,在今后5年中,上海与北京的新药研究无疑会达到波士顿与旧金山的水平,不过“中国的制药企业仍需与美国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