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紧缩让生物技术公司失去了便利的融资渠道,由此提高了制药行业讨价还价的能力。这是大型制药公司重建产品研发线的绝佳机会。
信贷紧缩对企业的一大影响就是突然失去了廉价的贷款。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容易获得廉价贷款是企业发展的有利契机。然而,随着次贷危机的发生以及随后大型金融机构纷纷倒闭,银行别无选择,只有通过停止贷款来保护自己的资本,廉价贷款的供应渠道由此关闭。
这种状况使得那些有着债务负担的公司陷入困境,它们要么不得不迅速清偿债务,要么就得以更高的利率争取新的贷款,而这有可能会威胁到公司的活力。市场调研机构Datamonitor公司认为,大型制药公司已经很明智地从廉价贷款游戏中抽身,信贷紧缩对极其需要好消息的制药行业来说反而成为一个积极的推动力。预计制药行业不仅能够成功地抵御金融风暴,而且还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充分展示它们独特的现金实力,掀起一拨收购风潮,从而使自己的形象焕然一新。
扭转乾坤
与其他行业相比,制药行业的股票市场表现一直以来都显得步履蹒跚。相对于其他行业团体,制药业表现欠佳的原因众所周知且根深蒂固:整个制药行业难以保持其一贯的增长率,因为未能发现和开发出足够数量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以取代那些即将失去专利保护的药物。
制药公司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在今后几年中,由于来自仿制药的竞争,许多公司在药品销售上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损失。Datamonitor预计,从2007~2012年,全球前50大制药公司将有总价值达到1150亿美元的药物失去专利保护。
2007年,FDA仅仅批准了19种新产品,这是过去2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与此同时,开发创新治疗产品的成本不断上升。目前,将一种新产品推向市场平均需要耗资8亿美元,比上世纪70年代高出15倍,是上世纪80年代的3倍多。缺乏真正的创新活动,再加上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加大检查力度以及医疗保险公司为降低医疗开支而推出更加严厉的成本控制措施,已经使得医疗保健行业的经营环境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困难。
不过,这一系列负面的长期压力已经充分反映到了制药行业的股市表现上。从2007年1月到2008年5月,道琼斯美国制药指数下跌了10%,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JIA)大致保持不变。
在的信贷危机下,有无足够的现金已经成为一道分水岭,现在企业被分为两大阵营:有能力支付债务的公司,以及没有能力支付债务的公司。
全球前20大制药公司的债务净额占它们动用资本的比例平均只有6%,而金融机构的这一比例却高达95%。这一事实本身就表明,信贷危机给制药行业带来的后果并不像负债水平更高的其他行业那么严重。
如果再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全球前20大制药公司平均拥有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达到75亿美元,大型制药公司抵御金融风暴的能力可见一斑。
投资者已经认识到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制药公司所具备的资产负债表实力,近期制药行业的市场表现出现了明显的逆转:从6月底到9月底,道琼斯美国制药指数上涨了2%,而DJIA则下跌了5%。10月初,在全球主要市场下跌的过程中,制药公司的股票表现继续优于综合指数。
重建良机
虽然信贷紧缩有望增强大型制药公司的地位,但对小型生物技术企业来说,前景远非如此乐观。过去10年来,制药行业日益依赖于生物技术业同行,以充实逐渐衰减的产品研发线。由此,一种共生关系得以建立:生物技术公司提供创新产品,而制药公司带来资金和开发“诀窍”。制药和生物技术行业在维系关系的过程中建立了一种自然的平衡——它们共担风险,共享回报。
然而,近年来,生物技术公司从其他资本渠道获得资金变得容易多了。因此,制药与生物技术行业之间的势力均衡发生了转化:制药公司对生物技术产品的获取需求明显增加,而生物技术行业对制药公司的融资需求下降,生物技术公司有能力将科研项目带向更深层次的临床开发,或者要求越来越陷入困境的制药行业能够有给予更加优惠的条款。这种倾向于生物技术公司的势力转移已经反映出来:制药与生物技术公司之间达成的许可协议数量正在下降。Datamonitor公司的分析显示,自2006年初以来,许可协议的数量每年平均下降近18%。
目前,信贷危机或将再一次改变制药与生物技术行业之间的势力均衡,因为生物技术公司容易获得资本和融资的状况几乎在一夜之间发生了逆转。虽然现在还没有多少生物技术公司陷于苦苦挣扎的境地,但从长远来看,生物技术公司要想获取资金开展经营业务将变得更加困难。在许可协议方面,生物技术公司将被迫接受不怎么实惠的条款。
最重要的是,随着廉价贷款供应渠道的关闭,制药行业充足的现金流意味着,它现在是谈判室内惟一严肃的买主——因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已经消失,而小型买主将丧失它们自己的融资渠道。
最终只能有一个结果:在信贷紧缩的大背景下,大型制药公司将多次出击,收购生物技术行业重要的目标。也可以这样说,信贷紧缩将给大型制药公司出了问题的产品研发线一个重建的绝佳机会。(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