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眼欲穿的新医改征求意见稿终于揭开面纱。本轮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其中重要的改革看点就是加大对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村卫生院(室)的投入,促进健全初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
在医疗保障资金投入相对短缺的前提下,如何将卫生服务网络基础建设地落到实处?笔者认为,最大化发挥中国传统医药的作用,是可选择的有效途径之一。
A 民族药年销售额约52亿元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曾经作为主要医疗科技要素支撑了我国农村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推动农村医疗覆盖率在20世纪 70年代达到了85%以上,基本实现了农村的初级卫生保健。在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工作中,中医的全科性使其在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状况上有着独到的优势。
中国传统医药除了中医药之外,还有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包括藏医药、蒙医药、维医药、傣医药、壮医药、苗医药、瑶医药、朝鲜族医药等等。传统医药学的价值,目前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根据近年来的调查研究,已知我国民族药种类繁多:藏药3294种、蒙药1430种以上、彝药1189种、羌药2310种、苗药1300种、纳西药800种以上、佤族药800种左右、傣药800种以上、哈尼族常用药已知201种、广西壮药2600种、瑶药980种、苗药310种。目前已从民族药中开发出了一批疗效突出的新药,并从民族药调查中发现了可替代进口的中药材资源数十种。
目前我国有民族药标准的成药有865种,药材313种。《中华本草苗药卷》已出版,收载苗药种类达391种。全国有民族药生产企业130多家,年销售额约达到52亿元。
另外,全国各地开始重视民族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医疗服务的开展,如表1所示,2006年我国的民族医院已经达到196个,编制病床数和技术人员数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B 资源配置不到位,作用未充分发挥
但在目前的中国医疗卫生体系中,传统医药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医疗保障的服务能力不高。
目前,我国西医从业人数有约550万人,中医只有40万人左右(比50年代少20%);西医院有1.68万个,而中医院只有0.26万个。
据2006年公布的统计数据(见表2),在全国3904多家中医院中,中医生人数只有48.6万人,其中技术人员仅有39.4万人,仅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不到10%。卫生部直属的卫生机构情况基本相仿,而且中医药技术人员还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见图)。如此的比例失调,是不可能与西医实现一半对一半的“并重”、“并举”的。
另外,目前的中医医生的技术能力也很让人担忧,最让老中医担心的是中医后继无人。中医教育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中医院校教育严重西医化,诊断大都是中西医方法并行,甚至常以西医方法为主,其中只有10%的中医开汤药处方。
——传统医药工业基础不强。
传统医药工业规模在全国整体医药工业中的比重还很小。以中药工业为例,中药制药工业中上规模的大型龙头企业仍为少数。2005年,我国中药工业大型企业仅共有1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总计达240.82亿元,约占整个中药工业总产值不到20%。
——中医药现代科学基础薄弱。
中医以整体、动态和辨证的思维方式认识生命与疾病的复杂现象,但用传统概念表达的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难以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复方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现代研究一直没有突破;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评价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制约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而西方国家利用其技术和资金优势,已经开始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这无疑是一个挑战。
——多数传统诊疗项目没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2004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西药有28类 、1031个品种,占西药总数的28.5%、中成药仅有7类、823个品种,占中药总数的15.75%;民族药仅有47个品种。另外,128种中药的饮片、各种动物脏器和胎、鞭、尾、筋、骨等不予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