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即将过去的2008年注定不平凡。伴随着年初的冰冻雪害、5月的大地震、8月的奥运会胜利召开,以及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国内医药业可谓风起云涌。毫无疑问,2008年是近来我国药品和医疗政策制定、修改最为密集的年度之一,也是经历数度低迷期的医药行业又一反弹年。从流感、EV71病毒肆虐,到大地震中医药物资旺销;从药监局并入卫生部,到抱着琵琶半露面的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从广东启动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再到关于行业逆势增长的信息不时传出……
这一年,有太多的事件影响深远,值得记忆,我们仅能截取片段,管中窥豹,期待出台的一系列拉动内需、刺激发展的政策方案为迷茫的医药行业点亮航灯。
公共卫生事件
1.香港流感患儿死亡引恐慌
自3月10日,香港卫生防护中心收到9宗学校爆发流感新报告,到13日香港4名儿童感染流感死亡,爆发流感的学校遍布全港,引发社会恐慌。3月12日晚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宣布,幼稚园暨幼儿中心、小学及特殊学校13日起,提前两天放复活节假期,至3月28日止。受此影响,国内各地都加强了防范,12日广州市卫生局就流感召开专题会议。13日,广东省教育行政部门发预警通知。
2.手足口病
3月,安徽阜阳市医院收诊多例儿童发热病症,并连续出现5例患病儿童死亡,4月卫生部专家赴当地进行调查,确诊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也就是常说的手足口病。随后从全国各地北京、上海、广东等多个省区传来手足口疫情,并不时出现患儿死亡病例,截至5月12日,广东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4793例,累计死亡7例。
记者点评:
病毒发威从不可能事先向人类打招呼,香港流感、内地手足口病都是突然爆发,但有了“SARS”事件的前车之鉴,政府部门都能及时公开的发布信息,以避免出现“SARS”之初由于信息不通畅而引起的民众恐慌。
不同于“SARS”的是,今年发生的流感、手足口病等均属于常规疾病,每年都会发生,但预防看似简单却少有人真正做到,因此总结看来,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一定要要小题大做,否则还会出现类似手足口病一样普通的疾病肆虐。
汶川大地震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之际,卫生部、国家药监局即启动一级响应。为保证抗震救灾急需药品供应,5月2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抗震救灾急需药品实行特殊审批。地震考验国内医药企业的应急生产能力和应急调拨能力。由于灾情严重,医药用品不仅数量更大,而且调拨的要求更急,品类更多。
1.医院积极出人力
5月12日晚18时,接到广东省卫生厅紧急通知,广州市卫生局就连夜组织8家市属医院,选派18名医务人员,组成抗震救灾医疗救援队,携带价值200多万元的物资、药品赶赴灾区。从这第一批医疗救援队伍开始,到目前,包括广东省在内的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仍不断为地震灾区提供着各种救援服务。
2.企业慷慨捐物资
从地震发生之日,医药企业的捐款就开始源源不断,仅地震发生3天,就有超过50家医药企业捐款捐药,总金额超过2.5亿元。随后企业又不断追加捐款,广东企业表现尤为突出,广东省食品药品行业协会会长张俊修表示,广东食品医药行业向地震灾区共捐赠3.34亿元。广东创造了“单个企业捐款数额全国第一”,为灾区人民捐钱捐物总量“全国第一”,成为全国同行业抗震救灾的排头兵。
记者点评:
灾难发生之际,各地医药救援全线展开,可谓大灾难面前有大爱。一时间医患关系紧张中的“大白狼”又回归成“白衣天使”,纷纷奔赴灾区,医护工作者的高大形象又被再次树立。而消费者眼中的“奸商”也突然慷慨解囊,很多医药企业在第一时间内组织捐款、捐物、捐药,尤其广东医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