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做客央视《中国新闻》,谈及世界寄望中国经济增长带动世界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时称,中国不是“功夫熊猫”,不可能拯救世界。现实却是,仿佛在一夜之间,外企已经挺进我们的社区市场“淘金”来了。
随着新医改的一步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外企心目中的战略意义不断加大。从过去一年的表现来看,众多外企已经按捺不住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一市场的渴望,为了抢占先机,不少外企还设立了专门针对社区的医药代表团队。人们不禁要问:这些走在前沿的外企如何活跃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块“新大陆”上呢?除了传统的销售代表和各类会议,它们还运用了哪些形式?传统模式在社区市场又衍生出了怎样的新特点呢?笔者就这些问题略做分析。
药代推广抓大放小
作为全球最基础、最重要的销售和推广产品信息的渠道,销售代表在社区依旧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评价企业开拓社区的进展情况,可以从企业是否设立了专门针对社区的销售队伍来判断。在社区市场,各个社区分布很散,一些地处郊区的社区还存在路途遥远的问题,销售代表每天能拜访的医生数量大大减少,所以社区的拜访效率其实是低于大医院的。
当前社区销售顾虑的重要问题是,医院(或医生)对销售人员的抵抗(如图所示),这一市场的客户往往认为销售代表的目的就是要他们多开处方,意识不到传递药物信息的基本职能,有的医院甚至推出了不允许医生接受拜访的条例,只能拜访科室主任。其实,企业的销售代表在实际操作时也不可能实行三级医院的销售策略,即以医生为单位进行销售拜访,他们主要的拜访对象也集中在科室主任和一些比较资深的医生,通过他们将一些信息传递给更多的全科医生。
大会比小会受欢迎
社区医院的医生参加得最多的会议还是科内会和院内会,80%以上的医生都在过去半年里参加过这些活动。但事实上,他们对小会的兴趣很小,对一些更大规模的会议如国内学术会议往往更感兴趣。当然,去三级医院进修也是他们比较喜欢的方式。
携手医院“盖屋”
拜耳的拜唐苹在2007年销售额近9亿元的基础上,2008年继续发力,一举成为中国市场首个销售过10亿元的处方药,如此大的销售增长有赖于社区市场做出的贡献。
拜耳的“社区健康小屋”已经成为制药公司与社区医院合作惠民的典范。其实,“社区健康小屋”是2006年中国健康教育协会与拜耳医药保健共同组建的“糖尿病小屋”的升级版。自从“糖尿病小屋”启动以来,社区居民的反响特别好,为了让“小屋”能施惠(通过健康教育、预防、治疗等)更多的慢性病人群,主办方将其功能进一步扩展,由原来的糖尿病升级到更大的范围。
在历年的活动中,“健康小屋”定期邀请大医院的专家、教授深入社区,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大讲堂、安全用药知识普及教育和心脑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健康咨询,提高居民对常见慢性病的预防能力,并强化医疗档案的建立和医疗效果的监控。在给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拜耳公司也成就了自己,成为社区市场的领导者。
如今,除了拜耳以外,辉瑞、默沙东、诺华等大企业也在秘密布局社区市场,寻找有投资潜力的城市,针对有投资回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推广并开展各类营销活动,如默沙东给社区医生赠送《默克诊疗指南》。(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