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说,药店办诊所在业内已经不算新闻。自从抗菌药物限售令颁布以来,药店为了与医院争夺处方药市场,开始纷纷试水“诊所”的经营。但由于政策和审批的限制,从数量上看,能拿到诊所营业执照的药店依然还是少数。
如今,随着中医坐堂医的逐步开禁,药店是否可以通过开设诊所带动销售业绩增长?那些既是药店又是诊所的“合体店”的经营状况是否值得同行艳羡?本期,记者带您一起关注位于广州的两家以“诊所+药店”模式“独步江湖”的连锁药店,分别是位于广州大道中的北京同仁堂和位于广州华景新城的养和医药连锁。
中西结合,顾客更买账?
背靠广州中医药大学大药房养和医药连锁的本地资源,位于华景新城的“华景门诊中西医结合门诊部”可谓土生土长,条件优厚。
据广州中医药大学大药房养和医药连锁经理王海祥介绍,华景门诊与养和医药连锁华景店都于1997年开业。前者当时称华景保健中心,定位于社区门诊,主要治疗一些如感冒、咳嗽之类的常见病。2002年起,华景保健中心开始聘请专家坐诊,随后改名“华景门诊”,并逐渐向“医院”靠拢。
记者踩点发现,广州中医药大学大药房和华景门诊虽然彼此紧挨,但二者各有一个入口,空间使用相对独立。从华景门诊的入口进去,大堂正中央是中药饮片区域,靠左为挂号收银台,再左边则是牙科诊室。向右则拐进药房卖场。也许是临街的缘故,该药房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人气颇旺:店员都忙着配药、售药、收银,而顾客则等着看病、取药,中间夹杂着儿童的哭闹声。
进入华景门诊的区域,记者细数一楼的诊室,足有十间之多。此外,该门诊还配备了输液区以及住院区。在门诊二楼,记者发现了“健康体检中心”以及“颈肩腰腿痛康复中心”,包括B超室在内一共有7个诊室。除了诊室数量多外,这里所开设的门诊种类也不少:妇科、内科、外科、中医针灸、推拿等,与其说这是一个“诊所”,还不如说是一个功能还不够完善的“医院”。
“我们其实正在努力争取升级为医院”。王海祥向记者透露。这一点,记者从该门诊的一些细节也可看出端倪:在门诊区的入口处,摆放着一个“易拉宝”(展架),上面印着如下信息:“华景中西医结合门诊部网上预约挂号已经开通了”。据悉,该门诊从去年10月开始推行这项业务,从推出到现在已有不少顾客都通过网上预约专家号。
纯中医馆,本土化有待时日?
与华景门诊的中西医结合特色不同,位于广州大道中的北京同仁堂仁德中医馆则一副纯中医药的扮相。记者当日踩点发现,由于广州大道正在进行市政施工,该路段被围闭起来,使得同仁堂在工地的“掩护”下“犹抱琵琶半遮面”。
颇费了番心机后,记者终于找到了这家隐蔽的同仁堂。从外观上看,红木为主的装修材料让同仁堂看起来更显得古色古香。只见药店正门入口处有一个屏风,上面是赵朴初为其题写的“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字样。其大堂左侧为几个西药柜台,大堂中央以及右侧柜台一律摆放着同仁堂的中成药,而大堂最里侧是陈列着贵细药材的柜台。
同仁堂仁德中医馆位于二楼,顺着同仁堂的阶梯拾阶而上,记者注意到楼梯两旁挂着几种中药材的图片,并非在其他地方常见的经过炮制后的中药材,而是整棵植株的图片。透过这个细节,足见经营者向顾客宣传中药文化的用心。此外,仁德中医馆的重视历史的细节在馆内随处可见,包括楼梯处的前同仁堂负责人与毛泽东的合照以及馆内大堂的历史宣传画……
楼上的中医馆分区明确,左边是中药饮片和贵细中药柜台,右边则是一个大堂,大堂之大从其天花板的吊灯可见一斑:8盏风格简约的吊灯将其“大气”烘托得淋漓尽致。大堂分为挂号收银区、门诊区以及休息区,休息区的皮沙发以及茶几都为枣红色,和同仁堂的整体装修风格十分搭调。
相比华景门诊,同仁堂外观整体设计显然更考究,但是消费者对此似乎并不太在意:记者环视店内一周,发现除了记者以外并没有其他单纯买药的顾客。而门诊区的液晶叫号显示器也没有亮。记者留心查看发现,当时在2楼只有4位顾客,一位正在拿药,一位在打电话,另外一位刚看完病正准备结账,还有另外一位估计是陪朋友过来看病的,正斜躺在沙发上闭目养神。
诊所并非“救命稻草”
北京同仁堂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大药房,前者为北方乃至全国的知名药店,后者则是广州本土药店,二者在广州的发展都采用“药店+诊所”的经营模式。若论名声,北京同仁堂显然更具优势,但记者踩点却发现,后者的人气似乎更旺。
对此,上海医药经济研究所医药流通研究中心主任代航认为:“这与药店自身定位以及是否具有医保定点资格密切相关。”其认为,由于北京同仁堂仁德中医馆定位于纯中医馆,而事实上有些中成药并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导致部分顾客为了“报销”退而选择西医西药。另外,药店是否具有医保定点资格意义重大。据了解,位于上海延安路的一家北京同仁堂药店正是由于没有医保定点资格而直接导致经营状况欠佳。上述原因外,由于医院外流的中药处方屈指可数,再加上一般中药饮片的处方价格不高,导致部分以中医坐堂或者中医馆为依托的药店难以为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华景门诊坐诊的专家和医生约有20多位,大多数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的教授、主任,而同仁堂的专家只有寥寥几位,其中一位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只有一位广州的医生。“专家队伍很大程度决定了诊所的顾客群。”代航表示。由于很多专家都有自己固定的客源,专家品牌和顾客群的培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因此,药店是否能请到知名度高的医生为其坐诊相当关键。广州中医药大学大药房以及华景门诊与广州中医药大学有着很深的渊源,因此,华景门诊具有专家团队的资源优势。而“远道而来”的同仁堂仁德医馆坚持了同仁堂一贯的经营模式,估计其本土化过程还需要一段时间。(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