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民营药店大鳄——重庆麦克集团掌门人刘汉书或将重出江湖?近日,重庆当地某媒体爆出如上消息。
据报道,在轰然倒塌3年多后,麦克集团实际控制人、原董事长刘汉书据传已于近日开始重新招兵买马。曾因扩张过度而背上巨额债务,一度玩起失踪的刘汉书,能否在重庆这块民营药店的“沃土”上卷土重来?一系列的疑问接踵而至。
崩塌之旅
刘汉书曾是重庆医药行业名噪一时的人物。据悉,其于1997年开始经营药品,成立公司后,先后在湖北、重庆、河北等地收购药厂。在同行口中,“做事风格一向耿直,面对投资机会出手很快”的他一度是重庆民营医药界的“融资黑马”。
据重庆医药行业协会提供的资料,麦克集团成立于1998年,注册资金1000万元,是一家涵盖了药材种植、药物研发、制药、药品批发、零售连锁、中药饮片制造、教育、影视的民营多元化集团。
最红火时,麦克集团宣称旗下拥有11家控股或参股子公司、600多家连锁店,涉足药材种植、制药、药品批发零售等多个领域,总资产一度达到5亿元左右。虽然上述数字的准确度一度引来行业质疑,但在2005年之前,麦克在重庆医药界确实风光无限。短短几年内,麦克便将摊子由重庆扩张到了湖北、河北等地。
麦克的悲剧源自扩张过快而经营不善——据悉,在表面风光之下,原麦克集团的债务一直非常沉重,倒塌之前,债务超过1.8亿元,其中,涉及诉讼纠纷的银行贷款在1.2亿元左右。
2005年,招商、深发展、浦发、兴业四家银行,都向麦克集团发出了还钱的最后通牒。当时,四家银行从原麦克集团共收走4900万元现金。2005年6月16日,刘汉书神秘失踪。此后即传出原麦克集团资金链濒临断裂,准备抛售部分股权以走出困境的消息。当年7月,麦克集团代理总裁李启军提交辞职信,之后再无有关原麦克高层的消息。2006年2月,包括刘汉书亲属住宅在内的8套房产被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拍卖。2006年6月,哈药集团接手原重庆麦克集团贝诺药厂房产。
“扩张过快”,这是业内公认的让麦克顷刻倒塌的根本原因。而原麦克集团财务部某负责人认为,麦克集团从2004年底开始与上海医药集团操作的资产重组案,则是击倒刘汉书的最终导火线。据悉,正是在重组操作中,麦克从银行高额借贷的风险陡然显露,并最终导致几大银行联合逼债,麦克集团因资金链断裂而最终破产。
重建之路
对于刘汉书或将重出的传闻,重庆民营药房圈内的反应颇为淡然。在接受《医药经济报》记者采访时,重庆万和大药房董事长唐先伟表示从未听说。而另外一位熟悉重庆市场动向的业内人士也对记者表示,暂时未有听闻。
时隔几年,如今刘汉书到底还在不在医药行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刘汉书目前担任重庆仁和麦克新迪药业有限公司顾问。而重庆仁和麦克新迪药业有限公司的工商注册资料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07年12月24日,法人代表是潘仲术,注册资金100万元,办公地点在人和立交附近。经营范围包括批发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原料药及其制剂、中成药、服装、纸制品等。据了解,潘仲术曾是原麦克集团员工。
记者随后在网上搜索发现,目前这家叫做“重庆仁和麦克新迪药业有限公司”的企业确在大规模招兵买马,涉及OTC销售员、仓库人员、文秘等多个职位,总需求人数为数十人。不仅如此,记者注意到,在同则信息中,同时招聘的还有一家名为“草木堂药房连锁公司”的企业。来自重庆市工商局的消息称,草木堂药房连锁公司目前在重庆已有10家店面。
“重庆民营药店起起落落较为常见,即使刘有复出的打算也并不奇怪”,上述熟悉重庆情况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重庆市场较有活力,本地商人间讲究义气,个人借贷的资金源头较多,或能给有志从头再来的企业较好的环境。其进一步表示,沿海地区金融危机影响正在深入、放大,外来资金有向重庆转移的迹象。相较于过去,重庆作为内陆城市的开放度则在不断提升,随着城市化过程的不断推进,其周遭市场的潜力也在不断放大,这些都是企业再度发力的优质土壤。
对此,唐先伟则认为,重庆近年来的市场环境虽然较好,但企业能否东山再起关键还是人才问题。其认为,麦克集团债务缠身,要想建立新的盈利模式,可能遭遇信心危机。
有趣的是,对于外界传闻其将复出的消息,刘汉书本人并不认同。其对媒体公开表示,通过拍卖房产、厂房等资产抵债,目前已处理完包括重庆全发药房600万元借款在内的所有债务。刘汉书表示,经历了2005年的大挫折后,其已无精力和能力东山再起,对于其是否是仁和麦克新迪的幕后指挥,刘汉书也矢口否认。
“刘汉书是从底层走上来的,当初如此成功肯定有其个人特质,这个人的意志不容易打垮,而且人只要不放弃,肯定能够重新站起来。”在与《医药经济报》记者谈及对刘汉书的看法时,重庆另一个逝去神话——民营药房时珍阁的一位高层如此说道。(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