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开版面上占据一半位置刊登了一则治疗眩晕的组合式医疗广告,其大号黑体字标题为《眩晕危险,当心猝死!》,通过制造恐怖气氛来为推销所谓的“国药XXXXX丸”创造条件(见2009年4月8日《XX都市报》)。近些年来,某些医院和制药企业为了抢占市场扩大销售,在广告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恐吓人”的招数。在他们发布的广告里,赫然醒目地凸现着诸如“恶变”、“癌症”、“要命”之类的刺激性词语,通过夸大其词和耸人听闻来惊悚和恫吓受众,进而利用人们看过广告后产生的紧张、恐惧心理来增加营销。比如某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品广告,借助报纸的流通遍及全国各地。其在广东媒体上的标题是《肠胃恶变竟在一夜之间》,在内蒙古媒体上是《当心肠胃拉响恶变警报》,在吉林媒体上是《肠胃病恶变就在一夜间》,在湖北媒体上是《肠胃恶变,竟在一夜之间》等等。该药品广告的触角伸向四面八方,实行全方位的覆盖、多轮次的轰炸、强制式的震慑,给相关疾病的患者造成了很大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
医疗类广告在宣传药品疗效、治疗疾病效果方面,理应真实无欺不打诳语,努力践行“救死扶伤”的宗旨,大力营造积极、真诚和温馨的人道主义氛围。可是现在的许多医疗类广告用词恐怖、面目狞厉,惟恐受众看了以后不害怕不紧张。于是便任意编造和夸大病情,绞尽脑汁搜罗能给人以恐怖感的刺激性词语,竭力追求令人毛骨悚然的“惊吓效果”。恨不能一下子就把人都吓得灵魂出窍,赶紧去就医买药。值得注意的是,“恐吓人”正逐渐成为部分医疗广告的常态。山东某报刊登的肾结石治疗广告,其两条小标题分别为“结石一不小心要人命”、“手术取石更要命”。类似的还有《脂肪肝易恶变早清除早安全》(重庆、新疆报纸)、《警惕!您的胰腺可能正在癌变》(上海报纸)、《宫颈糜烂晚治容易癌变》(济南报纸)、《经常腹泻—结肠炎—肠癌》(辽宁报纸)等等。恐怖类广告甚至已经蔓延到网络上。
有资料记载,人体除了指甲和毛发的角质部分,其它部位的确都有患癌的可能。但是否因此所有的医疗广告就都是以“癌变”为主打?实际上并非所有人的所有部位都必然生癌。既然如此,便没有必要去大肆渲染“这里癌变、那里恶变”。若是心理承受力差的,只怕要被这“癌变”“恶变”的广告给吓个半死。有媒体报道,一名60多岁的老太太,因为医生透露了病情而惊恐过度被吓死。无独有偶,《北京青年报》也有一篇文章说,相当比例的癌症病人是被吓死的。可见人“被吓死”并非天方夜谭,现实中确实在发生着。精神力量是人生命的真正支柱。而恐吓人的医疗广告之危害,恰恰就是在摧毁人们抗御疾病的精神防线。
作为医院和医生应该是仁心为本,千方百计地激励和坚定患者同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与勇气,决不是以夸张的病情和“恶变渲染”来恫吓打击病人。利用“恐吓人”来实现促销目的之恐怖类医疗广告,当属于垃圾广告的一种。它们的与日俱增和泛滥,既见证着某些医疗机构医药厂商职业道德的明显下滑,也表明了相当数量的媒体道德和职业操守在日趋式微。有鉴于此,应该对“恐怖式”的医疗广告及其传播载体进行整治了。(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