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政策出台后,即将进入实施阶段。各项创新理念如何定义?纲领性政策怎样落实?具体执行中将面临哪些难点?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召开医改座谈会,20余位专家教授济济一堂,针对新医改方案各抒己见,同时对如何落实各种新医改政策建言献策。
政府投入
应规定公共卫生服务内容
未来3年,落实医改方案中的五项重点改革,各级政府需要投入8500亿元,平均每人每年200元,这些投入如何让老百姓感觉到实惠?
“公共卫生服务是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埋单的,如何把这个钱真正花在老百姓身上,这个钱到底是给供方还是给需方?”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学陈政客座教授认为,应该对服务的内容和频率作出基本规定。
陈政告诉商报记者,比如本市有的区县是每万人50万元的预防保健费,这50万元的预防保健费,跟国家层面上每万人15万元的预防保健费,项目菜单不完全一样。如何真正做到均等化?“我想服务的内容、频率都应该有基本的规定,这样才能让老百姓感受到这类服务是政府埋单的,而且是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物有所值的。”
“新医改方案明确了政府加大投入,这是一个重大的理念转变。”担任闸北区卫生局局长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学王光荣客座教授指出,上海的基层卫生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因此应该投入三级医院建设,也应该更多地投入到基层卫生机构。
“体现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公平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政府直接投入基层是最好的,是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健服务的前提。”王光荣表示,现在上海正在实施“5+3+1”工程,估计在郊区新建、迁建、提升一家三级医院的投入在10亿元左右,总共约100亿元。“我更期待有100亿元投入到基层,改造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公立医院改革
补偿能力决定医疗服务价格
公立医院改革是本次医改的重点和难点,改变“以药养医”局面,公立医院如何维持正常运转,如何调动医务人员提供服务的积极性?
应关注公立医院政策性亏损
“2006年我们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药品平均加成率下降,而医疗价格不变,则每降低1%,二级医院需政府经常性补贴增加50万元,以达到收支平衡。”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院管理学薛迪教授指出,在出台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的具体方案时,必须对政策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充分考虑各级政府的财政能力和医疗服务价格上调的幅度。
薛迪告诉商报记者,最近几年,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投入有所提高,使公立医疗机构的亏损状况有所改善。在公立医院改革中,政府应特别关注降低医院药品加成率对公立医院造成的政策性亏损。“在制定具体方案前,一定要考虑各级政府的财政能力、医疗价格上调的幅度能够达到多少,否则将来受害的还是老百姓。”
绩效工资必须考虑技术风险
“公立医院现在也有很多综合绩效的考核,但要把绩效考核跟绩效工资联在一起,不能光靠服务质量、岗位工作量,还有很关键的,就是岗位本身的技术风险。”薛迪教授指出,只有建立合理的公立医院激励政策,才能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薛迪说,近年来,公立医院大多都开展了综合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的指标已涵盖了工作质量、工作量、工作效率、经济运行和精神文明建设等状况,但公立医院的考核主要是针对科室,而每位员工的考核基本由科内自行考核。“为了使今后岗位绩效考核与岗位绩效工资相结合,除了应主要考虑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外,技术风险也应成为岗位绩效工资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