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库存就意味着赔钱”,数位维生素经销商对本报记者表示,在去年底开始抛售后,手上的现货已很少,如今都是现买现卖。
至今不到半年时间里,VB3(维生素B3,烟酸)价格下滑一半,VB2(维生素B2,核黄素)、VB5(维生素B5,泛酸钙)达到历史最低水平,VA(维生素A,视黄醇)、VE(维生素E,生育酚)下滑了30%仍不见底。
这波从2007年开始疯涨的维生素行情在2008年下半年遭遇经济危机迅速回落。很多上市公司的股票也在整个A股市场走弱的情况下,一路高歌猛进,在去年到达过较高的价位。像新和成(002001.SZ)一度突破60元,浙江医药(600216.SH)到达过30元,东北制药(000597.SZ)站在过20元之上。但今年一季度,它们的业绩随着维生素价格的下跌立竿见影。
由于去年前三季度维生素价格的疯涨完全冲抵了第四季度的暴跌,原料药上市公司2008年年报大都抢眼。
国内维生素生产企业经历了6、7年谷底,在2008年迎来了业绩高峰。2008年,主要经营VE、VA和VH的新和成和浙江医药净利润同比增长1683%和1618%,主营VC的东北制药同比增长653%,主营VC和VB12的华北制药2008年业绩预告净利润同比增长300%-400%,均远远高于一般医药企业约20%的增长速度。
不过,去年底开始的价格暴跌如实反映在今年一季报中。产品70%出口的新和成4月2日公布的一季预报净利润同比减少40%-70%,主因是VE、VA等主导产品销量大幅下滑导致产品销售额和毛利率同比都出现下降。
上市公司纷纷宣布,从去年10月开始,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油价大跌、全球饲料需求放缓等,维生素出口大幅下降,市场需求减少、客户为降低库存减少订货以及经销商低价抛售等原因引起业绩下滑。
益农网添加剂高级分析师黄齐升表示,VE去年平均每月出口约2500吨,今年前两个月平均每月出口1400吨左右。而VB21月出口79吨,2月出口不足140吨,平均出口量同比去年减少了1/3,剩下的国内也难以消化。总体上从去年底开始维生素出口大幅下降,也是价格出现暴跌的重要原因。
人为推手
从上世纪90年代,全球维生素生产基地逐渐向中国转移,帝斯曼、巴斯夫、龙沙等逐步在中国建厂。中国是全球极少数可以生产已知的全部14种单体维生素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维生素出口国之一,维生素产量占全球60%以上。
2006年前,维生素总体还是一个价格较为稳定的行业,经销商反映1公斤维生素大约几毛钱利润。但从2007年起,维生素的价格就像坐了火箭一样扶摇直上,到2008年上半年升至顶峰。
“就像做股票一样。”在维生素行业,人人这样形容维生素的暴涨暴跌,也隐含了这一行时机判断的重要性。
在维生素这一轮涨价潮中,VB2最为引人注目。2007年,由于供求的变化,导致VB2迅速飙升。“当时每天加20-30元的浮动,这个涨价的趋势一直持续到去年8月。”大北农一位采购商表示。
但VB2也成为最早降价的品种之一。从最高峰的850元/公斤降至目前的110元/公斤。
济南一位经销商表示,VE在2008年4月是42元左右/公斤,2008年8月涨到210元/公斤,其后开始下跌,4月8日变成了130元/公斤,他说由于前期厂家报价高及需求下降,VE还有下跌空间。
黄齐升表示,经销商的囤货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维生素价格暴涨,而降价时期的抛售行为,又加速了价格的下跌,这导致了维生素波动性较大。“因为本身需求下降一半不正常,下降10%-20%比较正常,这说明了中间经销商在消化库存。”VA去年市场囤货量一度达到一年需求量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