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方案千呼万唤始出来,其中如何确保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加大政府投入补偿公立医院”这至今仍是一句空话,在全市各公立医院都大呼亏损的情况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尖锐。即将负责制订东莞医药卫生改革方案的东莞市医学会会长黄锦麦表示,要使政府的钱最有效地落到实处,就要给公立医院“瘦身”,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成民营。
4月6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医改方案最终稿)。《意见》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意见》强调,坚持医药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则。
国家的新医改方案出台之后,东莞也将制定更具体、更符合东莞实际的医改方案。针对有关医药卫生体制深化改革的问题,记者昨天采访了即将负责制订东莞医药卫生改革方案的东莞市医学会会长黄锦麦。
“我看了一下新医改方案,我将它总结为三句话。”黄锦麦对记者说,“深化卫生改革保民生,落实基本医疗保公平,完善体制机制保公益。第一句是务虚的,关键是第二和第三句。”他表示,医改的重点应该要兼顾患者和医院双方,具体是在“如何让全民都能享受到廉价优质的医疗服务”和“如何让公立医院既能体现公益性,又能有效规范的运转”这两个问题上。
其实九成患者不必去医院
“在落实基本医疗方面,主要是社区卫生服务这块要搞起来。而东莞在这一方面是已经超前启动了。”黄锦麦说,“东莞在去年10月份启动了全市的3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而且这些机构都是政府出钱、政府管理的,确保了公益性。而且老百姓到那里看病,都可以用社保报销,这成了最有力的依托,使这种医疗服务真正做到了廉价优质。新医改方案中提到,要使基本医疗均等化,在这点上,东莞的做法是与其吻合的。”
但黄锦麦表示,目前东莞的社区卫生服务依然未能把功能发挥到最大程度。“我认为,假如现在医院的门诊量的六成,能分流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那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就算是基本成功了。”黄锦麦说。而根据他提供的数字,运作半年以来,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诊的人数为204万人次,而全市各医院的门诊量则高达2000多万,与其60%的目标相去甚远。
而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诊的204万人次中,仅有23万人次是需要转诊到医院的。“这也就是说,有超过九成的患者是可以在社区门诊搞定的,而其他到医院看病的患者中,我想也有大部分患者的病情是可以在社区就得到解决的,而不必到大医院去排队,而且还可以得到更廉价的服务。”黄锦麦说。
医院不是办得越大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