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关药店经营是搞“专业化”还是“多元化”的争论,在业界一直没有停止过。其实,二者并无高下之分,站在不同的时间和角度来理解,都有其合理性。药店采取什么样的经营策略,关键取决于所处的环境位置,取决于周边顾客的消费需求。
从营销的角度来说,发掘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我们的最终目的。笔者认为,无论哪种类型的药店,在结合实际消费人群及消费需求的前提下,都应注重其药品的销售份额,提防药品销售走向边缘化。
为什么要注重药品的销售份额?笔者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所谓“药店”,顾名思义,就得“卖药”,应当以药品销售为主营业务;第二,是提高企业信任度的需要,药房作为专业的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服务行业,只有在赢得顾客的高度信任之后,才可能有长久的号召力和生命力,这就要求药店必须做好药品的配备及销售,并提供良好的专业咨询服务;第三,是提高企业利润,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相信大家都有体会,一些保健品类尤其是广告品种,大多昙花一现,而药品类的品种却能给企业提供持续性的利润保障。
企业要提高药品销售,防止其边缘化倾向,是一项自上而下的综合性工程,应当提防以下几个方面的边缘化:
避免药学服务边缘化
多数企业都有一些响亮的、经过精心提炼的服务口号,但是这些口号不应该只是一句空洞的宣传用语,而要实实在在地成为企业最高尚的奋斗目标。顾客不是被忽悠的对象,而是真正需要关怀的对象。药店为顾客提供的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专业、健康的药学服务,其他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笔者有过两次买药经历:一次是买“枸橼酸钾颗粒”,几家药店店员都是直接拿“枸橼酸铋钾”过来,一字之差失之千里;另一次是拿一张普通的处方去购药,医生的字迹工整,结果,药店的药师、店长、店员均看不懂是什么内容。这些都说明,一些店员的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企业应充分发挥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多一些投入,加强人员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多搞一些岗位练兵、竞赛等活动。
避免品种结构边缘化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首先是企业的采购部门,要变坐商为行商,主动去做市场调查,多收集和解决一些药店反馈的信息,这样才能掌握更多的品种和价格动态,及时更新品种结构。一般来说,顾客的药品需求,与医院和医生处方用药息息相关。药店理想的品种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的:塔尖是一些品牌、广告类吸引眼球的品种;中间部分为各种必备的、物美价廉的常用品种,实实在在解决顾客需求,给顾客以实惠;塔底是一些丰富的、品类齐全的高毛利品种,靠它们来奠定药店生存发展的基石。
避免药品价格边缘化
对老百姓来说,低价就是硬道理。价格促销历来是商家最有杀伤力的利器。但低价不是千篇一律的,它需要条件和基础,灵活运用价格策略是一门大学问。做得好的药店深有体会,都是挑选一些结合时令的、实用的低价促销来吸引顾客,同时做好配套增值服务(买赠、健康咨询等)和关联销售来提升业绩。企业尽可能采取“底价引进”原则,给门店创造更大的价格调整空间,再加上策划一些影响面较大的促销活动,配备实用丰富的赠品礼物,一定能刺激购物气氛,消除顾客的“高价”阴影。
避免店面形象布局边缘化
目前,很多企业的药店设计布局风格较为雷同,多为四面高柜加开放式自选货架,商品陈列上突出了保健品、化妆品等非药品的视觉冲击,容易给人以“药品不够专业”的感觉。企业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适当的改造调整,如设立前店后店区间,突出药品的陈列位置和数量,设立健康咨询台,完善顾客健康档案,配备血压计、听诊器,药师持证上岗等,这些工作的改进,也能给药店提供更好的药品销售环境。
就在笔者写下本文之时,听闻国家新的医改方案已经公布,其中“医院门诊药房改制为社会药房”被热议。倘如此,社会零售药店的处方调配量将有望增加,因此,药店必须更加重视药品的销售工作,绝不能把药品销售边缘化了。(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