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笔者在网上得知新医改方案出台,兴奋之余细细品味。方案不仅体现了以民为本的初衷,也为医药行业提供了无限契机。
新医改方案在阐述“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中表述道:国家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减少中间环节,对此,笔者理解如下。
观点1
抓中间(商)放两头(工、零)的策略,收缩了大批商业的生存空间
以基本药物为核心的公共医药服务配送资格的获得,其意义不仅关乎商业的销售规模和利润,更关乎终端机会。基本药物亦不能涵盖所有药物,药企利润产生的重头还在非基本药物,然而,没有基本药物做载体,非基本药物的通道将受到制约(如图1所示)。
地方政府乐意做的是制定规则,让少数医药商业承担区域基本公共医疗产品的配送任务。没有基本公共医疗产品配送资格的商业公司,则会因被主流医疗资源边缘化,生存空间必然大大压缩。
观点2
多元竞争机制提供了广阔的战略突破口
新医改方案提出,要“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对包括社会力量举办的所有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地都可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核定政府补助”。并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以上三方面的论述,至少集中说明了两点:其一,政策鼓励非医疗资本投资建立医疗终端;其二,营利性医疗机构将有望享有同等竞争的机会。
历史经验证明,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非公立资本产业机构由于基础薄弱,竞争能力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弱于公立机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竞争优势会逐渐显现。非国有资本投资医疗机构拥有明确的成长空间。
由于医药商业长期以来与医疗资源的协作关系,向医疗产业战略转化,将能为濒临绝地的商业提供新的生存天地。
观点3
监管下的产业市场化已成趋势
在新方案中,很容易体会到政府公益心和钱包紧的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老百姓对健康需求质量的提升,新医改公益范围内的医疗卫生服务费用和服务质量方面的压力,对政府将是严峻的挑战。通过管控原则框架内的市场化方向引导,或许解决压力的重要途径。
笔者认为,在改革的过渡时期,可以探索医保经费管理的经验;当管理经验成熟时,政府则主要负责筹资、定规则和监管。通过鼓励竞争和引导竞争,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未来的大趋势可能是:1.公立医疗机构以承担基本医疗保障服务为核心,兼做教学;2.营利性医疗机构既可承担公共医疗服务,又能提供高质量、高消费的医疗服务;3.在医生多点执业政策和不同资本下的医疗机构享受同等职称晋级待遇政策的框架下,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名医向营利性医疗机构流动的现象。
这种趋势的发展,不仅能够切实解决基本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问题,还能确保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同时成就一批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商业企业。
观点4
从小做起,进军医疗产业
显然,并不是所有的医药商业都适合进军医疗产业,但这亦是一个方向。对于眼见战略性发展机会渺茫的商业而言,在政策导向下,在坚持原有战略方向的同时,要密切关注地方相关政策,积极把握机会,拓展终端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