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医药的现状如何?存在着哪些困难和问题?经卫生部批准,4月25日,第二届中国民族卫生医药发展论坛在南宁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关心民族医药的专家和人士,在这里共同探讨民族医药发展的道路,并把广西壮医学、壮医药发展经验向全国推广。
广西已有300多名执业壮医
此次论坛,蒙、回、苗、瑶、壮等民族医学都进行了专题讲座,广西的一些经验在论坛上得到推广。
广西的壮医药资源非常丰富,常用的壮药达到2000多种。至汉魏六朝时,壮医已采用草药内服、外洗、熏蒸、角疗、灸法、针法等10多种疗法治病。由于过去壮族没有文字,壮医药也只能靠口耳相授在民间流传。广西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庞军告诉记者,为挖掘壮医药和其他民族医药,经过努力,广西目前已经整理出壮、瑶等医药理论。在广西,有民族医药研究机构10多所,设立了壮医院、瑶医院。去年,经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广西还开始了壮医专业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工作,当时有六七百人参加了考试。经过考核,广西目前有329名有执业资格的壮医专业的医师或助理医师。今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也开始实施,在财政、科研、教育、产业等方面都赋予了壮医药法律的保障。
广西的这些经验,在论坛上,也引起了来自全国各地致力于民族医药发展研究的专家的兴趣。
“草医”获专长证可行医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患上了疑难病后,往往会在民间寻找“偏方”或“草医”,而有的病人确实也被一些“草医”的“偏方”治愈。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在民间口碑相传有本事的“草医”或“中医”,却无法拿到行医资格,他们的医术、医药是否也属于挖掘、抢救的一类?
据了解,在广西各地,民间确实存在着一些有专长的从事民族医药的人群。对此,国家和广西也十分重视,为这些真正有专长的民间医家出台了很多政策,从另一个方面对民族医药进行了抢救。
据介绍,行医必须要有执业资格,而参加执业资格考试也有一定的“门槛”。一些民间医家,由于没有固定行医地点和相关学历等,之前是无法参加资格考试的。但目前广西执行的新政策规定,如果确实是有专长的“草医”,可以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申报。得到确认后,相关部门将会给予他们一个专长证。拿到这个专长证以后,就相当于拿到了参加资格考试的“门票”,可以与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一样,参加相关的执业资格考试。这些获专长证的人,就算通不过执业资格考试,他们也可以在村一级注册行医。
拜师学艺者也可参加资格考试
拜师学艺是中医和民族医的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目前,对这部分拜师学艺的人,只要拜的师傅符合国家带教的要求,徒弟拜师后,可到当地公证部门公证师徒关系,然后按照国家培养大纲进行学习。3年后,师傅觉得徒弟可以出师了,可到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通过有关部门考核的,可发给师承合格证。师承合格证,同样也相当于执业资格考试的“门票”。
另外,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实施之前,一些通过其他渠道学习而获得当地有关部门认可可以行医的中医人员,在该法出台后,不能达到行医资格要求,而不得不放弃行医。对这部分人员,广西也执行了新规定:在1989年12月31日前,曾得到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认可、合法行医的中医人员,可通过资格考试进行重新认证。今年,广西有1300多名这样的中医人员参加了资格考试,只要通过了考试,就可以重新获得行医资格。目前考试结果正在统计中。
民族医生后继乏人
论坛上提出,民族医药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之一,就是民族医生后继乏人,民族医药学濒临失传。
业内人士认为,并不是只有从事民族医药事业的少数民族医生才叫民族医生,它应该包含所有致力于民族医学研究的医生,比如本身是学习中医但研究民族医的人员。从研究层面看,广西民族医的人才并不缺乏,没有断层,但从事医疗技术的民族医生却出现了断层。庞军说:“出现断层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待遇太低,很多学中医、民族医的人员不愿下基层医疗机构,最终只好改行做了其他,使民族医失去了部分继承人才。”(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