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招标历来牵动各企业的神经,自从新医改方案公布之后,包括河南在内的几个用药大省的招标被视为业界风向标,对全国药品价格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月22日,河南省卫生厅药品招标办公室副主任李红星透露,河南省2009年度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已告尾声,即将公示招标结果。
同时,暂停了3年的北京市药品招标采购也将于今年5月公布方案,6月正式启动。
矛盾的焦点仍集中在招标的价格上面。北京某制药企业总经理告诉记者:“销售价格过低企业没有利润,即使中标之后也难以维持供货。”
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抱怨招标价过低,各地不时有企业反映以低价投标最终并未中标,使本来就复杂的药价迷雾重重。
国务院从1999年起试点进行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目的在于降低虚高定价。然而在近10年的具体操作中,招标却成为横亘在医药生产企业和用药机构之间的樊篱。
李红星坦言:“招标要找到被绝大多数企业所接受的平衡点颇为艰难。”
价格之惑
根据中国医药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波介绍,药品质量标准只考核其中的主要成分,因此存在“技术造假”的操作空间。特别是中成药,小企业往往以化学有效成分替代中药材,“新疆等地市场上能见到0.8元的蛇胆川贝液,0.85元的大输液,都明显低于成本”。
今年两会期间,就有多位药企委员代表呼吁招标不能“唯价格论”。李红星也认为:“生产同类产品,不同企业投入的成本是不同的,优质企业产品质量好,相应的价格也要更高些。招标需要保护这些企业的合理利润,价格并不是越低越好。”
业内人士指出,导致药价虚高的主要原因不在于质量的溢价,而是药品销售过程中普遍实行的带金模式,即俗称的回扣。
曾有机构做过统计,卫生部门从医药企业截流的利润实际上远高于国家法定的15%药品价格加成,而达到了42%。上述人士介绍:“正由于此,南京在实施药房托管的时候,与各药房签订的利润率,最低为38%,最高的达到45%。”
销售带金构成了现行药价的主要比例。上述人士指出:“药价中的确还存在压缩空间,但没有哪个医院、医生会主动提出不要这40%。原料价格的不断上升、招标价格的下调,以及不可能压缩的中间费用,直接对制药企业的利润构成剪刀差。全国4682家制药企业,只要有1%的企业为逐利铤而走险,每个月就有3到4家企业出现问题,这是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