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谷Bioon.com】青海省中藏药资源丰富,在我国传统医药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多年发展,青海中藏医药逐步形成六位一体、全面发展格局。为了进一步发展中藏医药产业,该省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藏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11年基本建立发挥中藏医药特色优势的体制机制。
六位一体发展格局初步确定
青海省始终对中藏医药工作采取“特事特办”的原则,提出把青海建设成为全国藏医药学术继承发展的重要地区。青海省政府将振兴中藏医药列为全省卫生工作三大战略重点之一,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中藏医药事业的和谐发展,逐步形成了中藏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文化、预防保健六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格局。
中藏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健全。目前,青海省有中藏蒙医医院57所,其中中医医院20所,藏蒙医医院37所,中藏蒙医医疗机构年门诊服务140余万人次,占全省总门诊服务量的42.3%,住院服务5.5万人次,占全省总住院服务量的34.4%。青海省基本实现了县县有一所中藏医医院,县、乡、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都配备了中藏医药人员和药品,开展中藏医药服务。中藏医药已成为全省卫生工作中的重要力量。
中藏医药学术特色优势明显。截至目前,青海省共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重点专科2个,省级重点专科基地25个,州(地、市)级专科42个,各类专科病床占中藏医病床总数的37%,中藏医药特色优势得到了有效发挥,技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显著提高。特别是在中藏医药治疗糖尿病、肝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妇科病、皮肤病等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独具特色优势的学科群和研究方向。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中藏医药事业发展。各级中藏医医疗、科研及生产机构结合中藏医药临床工作,不断加大临床技术、特色疗法、药物炮制的研发力度。自2002年以来,全省各级机构共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21项,承担地厅级科研课题40余项。青海还制定实施了《藏医疾病诊断疗效标准》等3个藏医行业技术标准,促进了藏医药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在中藏药开发研制方面,针对青海省中藏药资源种类多、分布广、药效强、无污染等特点,开发研制了一批中藏药新品种。目前,全省共取得国家批准文号的中藏药品种500余个,其中藏药品种占80%。全省现有中藏药生产企业21家,年产值达6亿元。
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新进展。该省组织实施了中藏医药“振兴工程”、“两培双带”等项目和“青海省名院、名科、名医建设工程”,共建设中藏医名院6所,名科24个,培养名医44名;牵头编写出版藏医药全日制本科专业使用的“21世纪藏医本科教育规划教材”26部;自筹资金500万元配发中藏医药基本设备近万件,培训中藏医药人员2000余名,向农牧区基层推广中藏医药适宜技术150多项。
诸多不足需引起重视
由于该省中藏医药事业发展起步晚、起点低、底子薄,与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保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特别是藏医药的发展,在新形势下仍面临许多新问题:
一是农村牧区中藏医药工作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健全。青海省有州县级中藏医医院45所,大部分分布于国家、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二是中藏医药专业队伍知识、年龄结构不尽合理,缺乏中青年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全省州县级45所中藏医医院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只有38%,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中藏医药人员大都未受过正规系统的中藏医药知识培训。三是中藏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落后。青海省藏区共有州级中藏蒙医医院7所,6个自治州共有县级中藏蒙医医院28所,年门诊服务72万人次,但医院管理方式和水平相对落后,信息化建设基本为空白,各类医疗数据、传染病疫情报告只能以手工形式上报,完全不符合现代医院管理无纸化办公的需求。四是工业总体发展水平低,缺乏规模效益和市场优势。青海省中藏药生产企业大多数是小企业,起点低、规模小、设备陈旧,且多为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中藏药生产管理较为混乱,产品宣传和营销手段落后,缺乏市场优势。
青海省中藏医药管理局局长黄立成说,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疾病谱与生态环境的改变以及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青海省中藏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方说,中藏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传统诊疗技术、方法未得到充分利用,中藏医药理论、学术和技术创新不足,中藏医药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这些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落实《意见》促进发展
青海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藏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完善中藏医药服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预防保健服务、加强标准化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工作以及加大新药研发力度等14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和任务。围绕《意见》的落实,省内行业管理者和专家纷纷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首先,充分发挥中藏医药特色和优势。继续挖掘整理研究中藏医药传统诊疗技术和方法,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创新,提高中藏医药服务能力和普及率。发挥中藏医药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认真总结心脑血管疾病、肝炎等重大疾病的中藏医药防治经验,形成规范并加以推广使用,提高中藏医药对群众健康的贡献率。
其次,加强农牧区中藏医药工作。利用3年时间,完成青海省州县级中藏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县、乡、村中藏医药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积极实施中藏医药“三名三进”建设工程,“十一五”期间,在青海省建设5~8所中藏医名院,20~25个名科,培养40~50名中藏医名医。大力推广农牧区中藏医药适宜技术。
第三,加大中藏医药人才培养和科研力度。建设青海省中藏医药人才培训基地,加强对中藏医药基础理论和技能培训,抓紧培养中藏医药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紧缺人才和临床技术骨干。开展藏医药医疗、制剂和护理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建立完整系统的藏医药临床技术操作标准体系;做好藏医药古籍文献搜集、整理、研究、出版工作,整理出版一批具有历史、学术、科学、实用价值的古籍文献,为弘扬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第四,加强中藏医药标准化建设。青海省各地要加强中藏医诊疗常规、用药指南、临床诊疗路径等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大力开展中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单验方等整理研究,筛选推广中藏医药适宜技术,促进各级中藏医药因病施治、规范诊疗、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制剂室规范和标准化的基础、检验等设施设备建设,确保制剂质量,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此外,还应加大中藏药新药研发力度。鼓励中藏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之间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同实施现代中藏药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研发中藏药新品种,促进中藏医药产业发展。鼓励中藏医疗机构研发新制剂,并对新研发的制剂进行注册,广泛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