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金融危机洗礼,跨国药企对中国的“喜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诺华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魏思乐前脚刚走,紧随而来的是葛兰素史克公司全球首席执行官安伟杰,近日就连默克雪兰诺总裁Elmar Schnee也少有地在北京高调亮相。跨国药企的老板们“扎堆”来华,不约而同都只为宣布一件事:增加在华投资。
掀起第三波投资热潮
跨国药企进入中国已近30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最原始的方式在中国投资办事处和工厂,再到进入2000年争先恐后地在华设立研发中心,金融危机后,跨国药企对中国的投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密度。不管是增资,还是并购,又或者是开设研发中心,在今年几乎没有停过。
就在今年头五个月,几乎每个月都有一家跨国药企宣布在华增资。拜耳先灵宣布1亿欧元建立全球研发中心;礼来斥资逾4000万美元扩建苏州工厂;赛诺菲-安万特增加9000万美元建生产线;百特投资1.46亿美元更新并扩建广州、苏州、天津和上海工厂……直到上个月,诺华公司还宣布将在未来5年内共投资10亿美元,在上海建立全球第三大研发中心;勃林格殷格翰要新增1亿欧元扩建生产工厂和设立化学品研发中心。前日,默克雪兰诺也宣布在今后四年内投入1.5亿多欧元建立中国研发中心。
然而,这还仅仅是增资扩建部分,还不包括诺华收购浙江天元,葛兰素史克与云南沃森、海王生物成立合资公司等并购、合资部分。
资源转向高增长地区
虽然全球经济正从金融危机中逐步回暖,但此时跨国药企如此迫不及待地在华追加投资,一点也不意外。如果说此前的投资是为了均衡资源分配,那么如今的增资可以说是资源的转移。各种数据表明,2008年和2009年中国医药市场的增长绝对值是全球第一,增长速度快,但中国医药市场2008年仅占全球3%的份额,可见增长空间巨大。
据悉,葛兰素史克在西方已经大大削减成本和费用,在欧美的编制砍掉了2300人,而在新兴市场,包括在中国,人员编制则是增加了2300人。安伟杰坦言,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是有着“金砖四国”之称的新兴市场,把有用的资源移向那些可以为自己带来高增长的业务和地区,这是企业实现增长的一种战略。
默克雪兰诺的最新数据显示,1-9月份该公司增长率接近40%,但默克雪兰诺中国却占默克雪兰诺全球份额还不到3%。为此,该公司中国董事总经理隋承晧也不得不承认,“公司决定在中国建立全球研发中心,一点都不早,甚至可以说有一点点晚。今天我们很多新产品在中国上市,都比国外晚三四年,希望通过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新产品可以跟国外同步上市”。
跨国药企最新动态:
葛兰素史克(GSK)与纳比生物(Nabi Biopharmaceuticals)合作研发戒烟疫苗
葛兰素史克(GSK)甲流疫苗 在加拿大被召回
GSK抗子宫癌疫苗获世界卫生组织资格预认证
拜耳高层大换血 荷兰人入主德国药企
赛诺菲-安万特(sanofi-aventis)调整市场战略 关注新兴市场
赛诺菲-安万特三季度业绩增长态势良好
专利到期处方药市场下行 赛诺菲靠维生素维生
百特医药拟斥1.46亿美元在华扩产能
默克雪兰诺强速向前十挺进
默克雪兰诺被《科学》杂志评为最佳雇主之一
默克雪兰诺与Apitope签署协议 开发新型MS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