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但是对于药品生产企业来说则意味着商机与利润。11月24日,上海医药集团下属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在第62届全国药品交易会上高调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启动抗“甲流”产品“奥尔菲”(通用名:磷酸奥司他韦)的商业销售。上药集团作为罗氏授权并惟一获得磷酸奥司他韦国内流通渠道销售的企业,11月初已经在上海华氏大药房300多家门店销售“奥尔菲”。而此时国内另一家得到罗氏授权生产磷酸奥司他韦的企业——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早已将政府采购的大单收入囊中——今年4月就已投入生产,产品为政府采购。
就在上述两家企业先后进入“甲流”药品领域的同时,国内外多家药企也在寻找机会试图分一杯羹。对于这些企业来说,“甲流”更是一个营销概念,对感冒药市场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不同的待遇
随着“甲流”防控转向重症救治,抗“甲流”药品开始紧俏。
据了解,目前磷酸奥司他韦的国家采购价为每粒8元,东阳光的产品专为政府采购。而上药的产品出厂价是每粒18元(含税价),进入华氏大药房的售价是每粒20元(罗氏公司生产的“达菲”每粒零售价则为28元)。为什么当初一样受到罗氏授权生产磷酸奥司他韦的上药和东阳光两家企业却最终在销售上得到不同的待遇?
据了解,2005年,中国爆发SARS疫情,随后中国企业就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药——“达菲”的生产商罗氏公司展开了生产授权的谈判,最终罗氏将“达菲”的生产许可授权给予两家中国公司——东阳光和上药集团。前者为民营企业,后者为国企。根据当时的协议,两家企业生产的产品只能供应国家收储和政府采购,而罗氏的原研产品则继续在商业渠道销售。
东阳光公司的蔡志军经理表示,东阳光现在是严格按照当时罗氏的授权合同进行生产的。而上药集团则在媒体上表示,获得商业渠道销售许可是后期努力谈判的结果。12月3日,本报记者致电上海罗氏求证最终授权情况,罗氏公司公共事务部负责人表示,授权企业都应该按照授权来进行。也就是说,上药经过努力得到了渠道销售的许可,获得了优先待遇。有人给上药“奥尔菲”算了一笔账,除去成本和渠道费用,一粒“奥尔菲”净赚3元——这无疑是新上药重组以后最直接的利好消息。(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