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料冒充原料药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这些年药害事件频发,在一定程度上与此有关。”在阅读本报11月15日《斩断原料药的化工渗透之“手”》后,江苏某制药企业的翟先生告诉记者,目前,部分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购进化工级原料进行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对已遭遇信任危机的中药注射剂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加大对中药注射剂原料药的监管,对于保证中药注射剂的安全迫在眉睫。”
李代桃僵,化工提取物“入侵”
“一些原料生产厂家从四川等地植化厂大量购进化工级炎琥宁,更换标签后直接销往制剂厂家,一些制剂厂家直接购进化工级炎琥宁投入生产,拼造生产记录……据了解,四川广汉、什邡等地植化厂家每年都有几十吨化工级炎琥宁原料流入有关药厂。”翟先生这样告诉记者。
据了解,注射用炎琥宁作为一种天然抗感染药物,具有抗菌和抗病毒双重作用,由于副作用小,临床用量较大,尤其是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叫停新鱼腥草素钠等注射剂后,其产量和使用量迅速增大。
数据显示,国内有炎琥宁原料生产厂家54家。“但是,真正采购这些企业生产的原料的制剂生产企业并不多。”翟先生说,目前市场上的化工级炎琥宁不是无菌不合格,就是含量不合格(低于94%),一些厂家购进无菌不合格产品后,通常都是通过冻干工艺达到无菌要求。“严格意义上讲,这些产品属于假药,危害性极大。”
其实,中药注射剂使用不规范原料进行生产并不是近两年才暴露出来的问题。早在2005年鱼腥草因严重不良反应被叫停之际,如何规范监管中药注射剂原料就纳入了药品监管部门的视野。“鱼腥草注射剂遭遇暂停使用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先后组织相关专家进行鉴定、审评。从审评的结果来看,原料的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一位当年参与过审评的专家表示。
这位专家介绍,鱼腥草注射剂的制备工艺明确要求使用鲜鱼腥草通过蒸馏法进行提取,但是审评过程中发现,多数生产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利用干品替代鲜鱼腥草进行生产,“利用干品投料生产,肯定就是通过水提醇沉法进行提取。从原料药生产角度看,原料、生产工艺与原料药质量与安全息息相关,而这种将两者更换的行为,无疑是与GMP的要求背道而驰。”
据翟先生介绍,不仅炎琥宁的生产存在遭遇化工级原料“入侵”行为,目前一些其他品种的中药注射剂都不同程度存在购入一些植化厂生产的相应品种提取物,在“精、烘、包”车间“洗澡”后,改头换面进行制剂生产的行为。
按照翟先生的提示,记者以“买主”身份拨打了四川什邡某植物原料公司的电话,对方明确表示,公司生产的炎琥宁提取物可以用来生产注射剂和非注射剂,“虽然公司没有经过(GMP)认证,但是质量绝对可靠。”为了取得这笔“买卖”,对方在电话中信誓旦旦,“绝对可以做人(用)药,X(省)XX公司……每季度都从我这里提几十万的货。”随后,记者分别以购鱼腥草注射剂、穿琥宁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原料为名,又拨打了几家植化厂,得到的回答几乎与前面的厂家如出一辙。
不尽人意,替代品质量不一
“利用植化厂生产的提取物生产中药注射剂无疑会影响药品安全。”采访中,一位专家告诉记者,相对于化学原料药而言,中药注射剂原料药更加复杂,主要表现在其均一性、稳定性“不尽人意”。
据了解,中药注射剂原料药的生产对于生产工艺极其敏感,稍有些许改变,就会影响生产出来的原料药质量。因生产工艺不同,或操作条件、参数未能规范,就有可能会造成注射剂质量不稳定,疗效相差甚远。研究表明,鱼腥草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主要成分是癸酰乙醛,而用水蒸气法提取的主要成分为甲基正壬酮。同时,不合理的生产工艺会增加杂质的残留,复方制剂中多种中药混合提取时,由于有些化学成分之间会产生助溶的作用,往往将一些大分子化合物、杂质同时提取出来,如淀粉、多糖、蛋白质、黏液质、鞣质、色素、树胶、无机盐等。利用其制成注射剂后,这些物质会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增加用药风险。
资料显示:目前列入国家标准的109种中药注射剂,其制备工艺采用提取有效成分单体占5.50%(6种),提取有效部位占12.84%(14种),水煎醇沉占32.11%(35种),醇提水沉占8.26%(9种),水蒸气蒸馏占10.09%(11种),综合法占17.34%(19种),工艺保密占11.01%(12种),其他占2.75%(3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