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工信部消费品司联合开展了维生素C(下称“VC”)行业调查,两部门根据现场调查结论认为,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违规审批和建设新增VC原料药产能的项目,导致我国VC行业产能过剩十分严重,加强行业监管势在必行。
“在保增长之外,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点是‘调结构’,发改委此时进行VC行业产能摸底,正是为在确保固有优势不被出口大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将结构做好。”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下称“医保商会”)综合部主任许铭向《医药经济报》记者表示,出口结构的调整须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前提,产业结构的根本就是企业的产品结构,VC作为原料药出口的主力军,其与其衍生物占出口金额比重高达
40.42%。据悉,即使2008年下半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其价格依旧比较坚挺。
高价诱发违规扩产上马
据了解,从2008年起,VC出口就进入了一个高位运转的周期。
医保商会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的VC市场价格经历了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受到供需的影响,VC市场价格在上年年中曾一度高达140元/公斤(约合23美元/公斤)。今年1~10月,在原料药整体出口量同比下降2.9%的情况下,VC的出口价格则呈现稳定攀升的态势。
数据显示,今年1~9月,VC及其衍生物出口累计60958吨,同比下降8.21%;出口金额为6.26亿美元,同比增长11.39%,出口价格为10.27美元/公斤,同比增长21.35%。而在10月份的单月统计显示,中国VC出口量为4223吨,环比进一步下滑,但价格平稳运行,单价保持在每公斤10.00美元。
“目前VC整体依然处于量跌价涨的状态,而产能过剩导致的价格下降情况将于何时显现,具体要看国家出台相应调控措施的力度。”医保商会西药部主任乔海利认为,发改委会同工信部的此番调查,主要目的是对VC产能进行限制。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我国出口至美国的VC原料药已经占到美国进口总量的八成以上。有证券人士指出,在国内几大VC生产巨头限产保价后,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VC价格持续保持上升趋势,而这正是吸引资金纷纷进入VC行业的主要原因。该人士指出,VC价格长期坚挺的预期,也正是促使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违规审批和建设新增VC原料药产能项目的主要原因。
记者了解发现,河南华星、牡丹江高科生化、山东天力、山东润鑫精细化工、安徽泰格生物等企业均曾上马或扩产VC项目。此外,传言上马VC项目的,还有宁夏启元、上海迪赛诺等企业。而据发改委披露,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无视国家产业政策和法规,违规审批和建设新增VC产能的项目,已建、在建和拟建VC产能合计超过8万吨,预计2010年底VC产能将接近18万吨,2012年将超过20万吨。而目前全球VC消费量仅在10万吨左右,我国约为2万吨,产能增长速度远高于需求增长。
从发改委的调查情况看,我国VC原料药之所以能够占有全球大部分市场份额,具有较高的市场话语权,主要因为产业集中度高、装置规模大、技术先进。同时,该产业也是我国少数没有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行业。
目前,全球VC原料药生产能力约为15万吨,除荷兰DSM公司在苏格兰的达瑞工厂拥有2.3万吨生产能力外,其余12.7万吨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北制药、石药集团、华北制药、江山制药以及淄博鲁维食品生物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产业集中度一直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