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全球医药产业,2009年是个很特殊、很严峻的年份——起伏、纠结、惊险、悲壮,到处充满挑战和机会。
史无前例的金融风暴冲击,伴随全球性的经济萧条,给医药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尽管作为朝阳产业,生物医药领域的抗震能力强于其他行业,但在上半年,销售下滑、利润下降的大型药企和医疗器械商比比皆是。
中小生物技术企业可谓险象环生,经历了资金紧张、公司倒闭、裁员、资产重组,日子十分艰难。好在医疗健康产业有刚性需求,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烟消云散之后,生物医药产业坚强地挺立过来。
近几年新上市的药物对药厂的业绩贡献几乎是近5年来最低的。这既有品种优势不足的因素,也有审批趋严、适应症更窄的原因。由此,目前重磅药仍是大型药企业绩的主要贡献者,但是,过度依赖于重磅药已经给辉瑞等药企带来了极大的烦恼和挫折,不得不进行超级并购以暂解业绩压力。
另一条出路就是走多元化和重新杀入仿制药。曾经被许多药厂尝试过又否定过的经营模式,如今又折腾和反思,杀回马枪。仿制药和消费品市场需求大、成长快,未来几年进入高速扩容期,此外还有开发风险较小、周期较短的优势,但是,这些领域利润空间小,竞争十分激烈。因此,究竟能否持续带来足够的业绩和利润,还有待时间验证。
反之,创新仍是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为弥补内部创新研发效率低的问题,今年大型药企并购中小企业和对外合作的势头有增无减。上半年,受经济衰退影响大一些,金融环境恶劣让大型药企捡了不少便宜。下半年受刚性需求和经济复苏影响多一些,融资回暖使得技术转让交易变得活跃,数量和价格均明显回升,这一趋势将继续维持到明后几年,给生物技术产业的复苏添入了助燃剂。
但是,经费与合作交易的增加,还是无法回避新药审批门槛提高的难题。如何加快研发进度,提高研发创新效率和成功率,是药厂和器械商的紧迫任务。
另一方面,内部缩编裁员、外部加大合作和技术购买力度的模式正在盛行,大型药企越来越集中精力去做擅长的临床开发、注册报批和上市后的产品推广,更多的研发经费则流向创新活力强、效率高的中小型生物技术企业。
事件起伏
三大超级并购最震撼
2009年的最大新闻无疑是发生在第一季度的3个超级并购——辉瑞680亿收购惠氏,默沙东411亿收购先灵葆雅,罗氏467亿美元收购基因泰克43%的股份,创造了世界医药工业史上规模最大的并购浪潮。其中,辉瑞对惠氏的并购于10月15日完成,合并后的辉瑞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药厂,两家药厂2008年销售额合计为710亿美元。默沙东收购先灵葆雅的交易于11月3日完成,这是默沙东首次操刀完成如此大规模的超级合并,合并后默沙东一跃成为世界药业老二,2008年的销售额合计为470亿美元。罗氏收购基因泰克后的规模虽然暂不及辉瑞和默沙东,但其专注于处方药、诊断和个性化医疗、做大做强生物药的模式,拥有生物技术产品和抗肿瘤药方面的优势及持续发展潜力,有望在若干年后登顶世界药业首席宝座。
三大超级并购案一度让中小生物技术公司心寒,担心大型药企花尽手中现金并举债累累后,会放慢与中小企业的合作。而这种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今年上半年,曾有好几家中小企业因为融资不成或临床试验不顺,被大型药企捡了便宜,以几千万美元收购。面包卖得比面粉还便宜,这是业内多年少见的现象。
不过,从下半年起,形势大有好转,IPO复苏、VC开始投资,生存下来的生物技术企业慢慢缓过劲来。大型药企为了获得好产品,竞相开出5亿~10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中小企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产品,创新研发的势头再度高涨。
2009年各大医药企业收购狂潮
美国医疗改革最折腾
2009年,对于全球医药行业来说,影响最大和最折腾的事件要算是美国的医疗改革立法。
继众议院通过众议院版本的立法草案之后,参议院亦在圣诞前通过了参议院版本的草案。根据参议院的方案,在未来10年内,美国将耗资8710亿美元用于医改,并实施全民医保(除非法移民外),新增3100万美国人纳入医疗保险。并通过一系列措施,争取在10年内减少1320亿美元的美国联邦财政赤字。
两院方案将于明年年初开始合并,随后送交奥巴马总统签署生效。能走到现在这一步实在不易,尽管两个版本的草案有很大差别,但剩下的协调合并应该还不至于走向全功尽弃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