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伟1月28日在2010年全国医政工作会上说,2009年全国医政战线和医务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主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国医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积极稳妥做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项目共计为全国21.1万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印发了《卫生部关于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在广东省和云南省昆明市开展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工作。完成了22个专业11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编制和发布工作,印发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拟于两年内在14个省73家医院和公立医院试点城市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组织制定了《电子病历基本规范》。
二是组织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2009的活动主题为“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是近年来时间最集中、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一次“国检”,对全国28个省(区、市)的280家医疗机构进行督导检查,有500多名管理和业务专家参加检查。除了大型综合性医院,还首次深入到县医院和民营医院进行检查,首次采取各省专家组省际循环互查的形式,为各省搭建相互学习、促进、提高的平台。针对117个采供血机构和医院感染薄弱环节进行了重点专项检查。各地也成立了领导机构,制定了工作方案,采取多种方式督促落实。各医院在活动中,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内外互动、责任明确、协调统一的工作格局,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卫生部还组织开展了全国三级综合医院病历质量评比活动,通过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进一步规范病历书写,提高病历内涵质量,促进各项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的落实。
三是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要素准入和管理体系建设,医疗服务要素管理逐步向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启动了《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评定管理办法》,《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等文件制修订工作,颁发了《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业务科室建设和管理的通知》,着力加强专科建设,加强病理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等临床“短板”科室能力建设。完善医师资格考试相关工作,对医师资格信息和护士执业注册信息进行实时网络化管理,31个省(区、市)全部实施护士执业注册的电子化管理,建立了全国注册护士信息库;对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四省少数民族地区乡镇卫生院参加2009年临床、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考生单独划定合格分数线,解决基层和少数民族地区缺少执业助理医师问题;对港澳台医师获得内地医师资格、在大陆短期行医做出管理规定;推进专科医师试点工作。继续贯彻实施《护士条例》和《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护士队伍数量大幅度增加,临床一线护士配置明显提高。颁布《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医疗技术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实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前第三方技术审核制度。下发首批允许开展的15个第三类医疗技术管理规范,指定中华医学会等5家单位作为卫生部第三类医疗技术审核机构。湖南、江苏、上海、广东制发了第二类医疗技术目录并指定审核机构,指导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技术审核申请工作。继续做好心血管介入、妇科内镜等诊疗技术准入管理。
四是继续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以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为基础,促进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制和体系建设的思路和框架,指导各地质控中心规范化建设,目前,全国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283家省级质控中心,涉及30个专业,开展医疗质量控制工作。对急性心肌梗死等6个病种进行质量控制,制定质控指标,建立质控信息系统,对全国三级医院单病种质控信息报告进行培训。推进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信息报送工作,加强植(介)入类医疗技术和服务项目的管理,对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信息进行质量控制。自2009年7月以来,全国报送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近20万例,接近2009年全年病例总数的80%。确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13家医院对2-型糖尿病、冠心病、终末期肾病等10个病种进行单病种质量管理和费用控制试点。完成了试点病种质量管理和费用情况的基线调查,已经进入中期评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