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医疗欠费是医院最头痛的问题。特别是急诊,先救人吧,医生怕救过来以后病人跑了,自己承担损失;不救吧,有违当初立下的神圣誓言。在新医改方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活动时,很多人提出,可以试行“大病分期付款”。
目前国内一些整形美容医院已经采用医疗分期付款的结算方式。我所在医院的科室也有类似的做法。在临床上,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无法一次性支付医疗费的患者,就让他们和院方签订还款合同,来分期支付医疗费。但这些都是无奈之举。
有些医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将医疗欠费和医生收入挂钩,如果催不回账,就要扣医生的工资。这一举措会进一步损坏医生形象,恶化医患关系。我认为,医院就该先救人后要钱。如今,在浙江杭州等地区,都设立了绿色通道,不管是什么样的患者来了,都先治疗。这是医生的天职。
不过,要想彻底解决医疗欠费的问题,首先,政府要加大医保投入,降低老百姓自付医疗费的比例,保证老百姓不会因病返贫、因病致贫。其次,我国要完善商业保险体系,使之成为社会医疗保险的有效补充,减轻老百姓的医疗负担。最后,政府和社会应该设立一些疾病基金,资助那些确实贫困的患病人群。
“大处方”不该一刀切
近日,卫生部组织制定了22个专业11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在全国遴选了14个省、市,共73家医院作为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医院。所谓“临床路径”,就是针对某一个病种,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让单病种治疗有了“标准流程图”,实现“同病同治”。比如一个扁桃体切除手术,“临床路径”需要规范诊断依据、治疗方案的选择、标准住院日期、术前检查项目及出院标准等项目。据了解,此举旨在遏制医生“大处方”和“滥检查”。
杜绝“大处方”对于缓和医患矛盾是必要的,但必须考虑到患者的实际需要。比如,医保规定,医生在给患者开处方时,慢性病患者最多可以拿7天的药,其他疾病最多就3天。但对一个糖尿病患者来说,让他一周上医院开一次药,不但增加了医院就诊量,挂号、候诊等也会让患者本人疲惫不堪。同时,医保还限制了每个病人每周药费的最高额。如此一来,医生得是个会计,一方面要算开的药够不够用、效果好不好,另一方面还要算会不会超出医保额度。这些都会妨碍医生专心诊疗。
我认为,开大处方的医生其实是少数,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政府限制药费,不应该控制开多久的药,而是开什么药。老百姓觉得医药费高,其实还和很多医疗项目不能报销、要自己埋单有关。比如说,很多糖尿病药物能入医保,但注射费就不能报。同是医疗行为收费,竟然还要分离,我认为这是不妥的。
社区医院得有名医坐镇
2009年发改委公布的北京市居民社会公共服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41.1%的被调查者不会去社区医院看小病。据说在广州,只有15%的人有病先进社区医院。
把庙建起来了,最主要的是还得要有菩萨。没有好的医疗服务,社区医院再漂亮,也是门可罗雀。
要有效引导病人流向,应该建立就医分层报销及“守门人”制度,即除了在社区医院看病报销比例高于大医院,还要有高水平的医生“坐镇”。
如何提高社区医院的服务水平?关键是制定国家社区医疗人才长期发展计划,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如今,北京等地的大医院建立了医疗联合体,即大医院、社区和农村医疗服务机构捆绑在一起,大医院的医生必须到下级医疗机构轮转。下级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也可以到大医院接受培训和学习。此外,政府应该鼓励医生多点执业,有助于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名医。
医院好坏要看“软实力”
近年国内医院的硬件设施都在“鸟枪换炮”,楼越建越多,栋栋造价不菲,仪器设备也都不断更新升级。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患者的医疗费也由此水涨船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