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人民大会堂广场上硬是多出一个“移动人墙”——各路记者们将卫生部部长陈竺围得水泄不通,记者们连珠炮似的将医改热点话题一个接一个地抛给他。话筒、录音笔一直堵到了陈竺的下巴,“遭围堵”的陈竺几度停步,耐心作答。当快报记者问及公立医院改革及镇江等地试行的改革模式时,陈竺予以高度肯定和评价。
部长回应 公用经费应再翻一倍到40元
公用卫生经费明年就会增加到20元。这个标准够吗?“还不够!”陈竺坦诚地回应,“我们也测算过,最好是在20元的基础上翻一倍,达到40元差不多。”他说,去年卫生投入总费用占GDP的4.96%,希望今后能和大病统筹一样,多增加公用卫生经费的投入。
[委员点评]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峻认为,政府应当加大医疗投入。“联合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基本要求是,政府在卫生方面的投入占GDP的4%,我们现在总投入超过了4%,但是政府投入只有1%~2%。”落实到个体,国际上比较合适的比例是:100元的看病费用中,40~60元由政府投入,我们只有25%,甚至更低,而且很不均衡。“百姓都有看病的权利。”只有政府加大投入,才有可能实现医疗的公益性。
医生将成为自由职业者
探索医师多点执业,被视作新医改方案中的亮点。现在医术高明的医生总是被禁锢在固定的某医院里,使得医疗资源配置不均。陈竺明确表示,目前已经有多个城市在研究制订相关政策,北京上半年就很可能会出台。卫生部也正在考虑制订规范的制度,来保障有效实施。这也就意味着医生也可以从医院解放出来,成为自由职业者,不用再靠“走穴”等灰色手段牟利。
[委员点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副所长孙建方:“中午吃饭时,我们几个委员还在聊,病人要做脑外科手术,先来一个理发的,收费20元;我们的医生护士值一整晚夜班,也就5块钱。”孙建方算给记者听,挂号费5~14元;住院费28元/床/天;手术费,阑尾切除304元,肺癌全肺切除983元,心脏搭桥也就2200元。但在病人全部的医疗成本中,只占了10%,而90%都是由药费、检查费和医疗器械使用费构成的。
孙建方认为,医疗收费方式不合理,间接导致了看病难、看病贵。新医改方案中,应当使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得以体现,适当提高医生手术费、诊疗费等。”
不养懒人,五年建立新体制
“临床路径实际上就是一个规范的诊疗方案,且和病种的付费结合在一起,这是最合理的,按病种付费后,药事费这样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医院就不是创收中心,而是服务中心和成本中心。”陈竺说,财政的补偿不是养懒人的做法,医院要通过自己的服务质量、数量来获得医保的补偿。
他表示,五年之内能够建立四大体系,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等。“五年后卫生事业会有一个跨越式发展。人民的健康水平会有一个提升,我们正在规划到2015年中国人均寿命达到75岁。”
[委员点评]
台盟中央常委、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博导孙南雄认为,我国有限的医疗资源被少数人过度消费。据中科院调查报告表明,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是用于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另据监察部、人事部披露,全国党政部门有200万名各级干部长期请病假,其中有40万名干部长期占据了干部病房、干部招待所、度假村,一年开支约为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