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如果成功了,是全国人民的悲剧!我敢这么说,甘愿受千夫所指,不怕被人骂!”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工商联副主席、青州尧王制药总经理宗立成刚刚抵达北京,就爆出惊人之语。(3月4日《扬子晚报》)
题目在“悲剧”上加了引号,是因为并不采信宗立成的观点。但是,笔者相信,他的表达却是十足的真话。对于公众而言,“两会”是参政议政的平台,除了期冀代表和委员们通过议案和提案,为决策提供最翔实和最现实的民意外,还要看到“两会”成为社会各阶层最充分的利益博弈和表达。只有达到这个目的,“两会”才能彰显出政治文明,才能凸显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就此而言,人们应该充分尊重宗立成委员的表达。作为医药产业的代表,他如果不给本行业代言,不从本行业的利益出发,而是随声附和,甘当会议陪客,甘做橡皮图章,才是辜负了政协委员的称号,才是失职失察,才是真正的悲剧。
事实上,医改确实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医疗卫生单位、医药生产厂家、药品流通环节、社会公众等多层次的利益关系。自医疗卫生市场化替代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医疗体系,医疗卫生单位、医药生产厂家、药品流通环节实际上被完全推向市场,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在市场化生存的语境下,“以药养医”实际上是市场化生存的必然选择。医疗卫生单位、医药生产厂家、药品流通环节三方形成利益共同体,才导致了“看病难”和“看病贵”。
表面看去,“以药养医”确实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医药分家”似乎成为医改的核心。但是,诚如前述,“以药养医”是市场体制所致,是表象而非本质。因此,医改应从体制重建开始,变市场化的医疗卫生体制,为公共财政支持下的新体制。如果说,医院不必为了市场利润便可以生存,又怎么会和医药企业和中介流通环节形成集体分肥的利益链?所以,以公共财政奉养的医疗卫生新体制,是祛除医疗卫生单位逐利之心、回复治病救人天职的必要条件。
在此逻辑下,“医药分家”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如果说,新的医改公共性不彻底、市场化还有余孽,不仅医院“吃不饱”,医药产业也会面临资金困扰。医院就会和药品流通环节强化利益勾连,同样会将看病成本转移到患者身上,全民医保同样是一句空话。从理论上讲,如果不从体制上破冰而只从技术环节改革,所谓的“医药分家”确实存在着 “全国人民的悲剧”的可能。
按照2月22日卫生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今年将选定16个城市作为国家联系指导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指导意见指出,对公立医院因取消药品加成政策而减少的合理收入,采取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等措施,通过医疗保障基金支付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予以补偿。
这充分说明,试点中的医改确实是为了“医药分家”,但同时又给了医院加收和加价某些项目的权利。公立医院的利益得到了部分补偿,但是医药企业呢?更重要的是,患者的利益呢?
因此,试点中的医改本身就是一个边实践边妥协的利益博弈。在此过程中,相关各方关切自己的诉求,是很正常的。所以,公众可以不同意宗立成委员的观点,但是不可以以道德化的偏激去应对他的“悲剧”说。毕竟,说出自己的真话,代表自己的利益去发言去表达,是代表、委员也是公众亟须培养的民主素质。(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