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扶正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月出了一条大新闻——因怀疑其报税不实,该公司被税务部门稽查。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税务部门稽查的并非是该企业存在偷税漏税行为,而是其税收增长太快。
近三年来,这家位列定西市纳税大户首位的企业,每年的纳税额基本上保持在1100万元左右。但去年,就在很多企业皆因全球金融危机而陷入困境之时,这家企业销售收入却增长了31%,上缴税款1856万元,增幅达60%以上。
药是特殊商品
扶正药业和新兰药药业都是我省的老牌制药企业,前者至今有40年的建厂历史,后者则已有半个世纪。近年来,随着我省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两者先后被战略投资者北京海吉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改制重组。
2009年,尽管由于医药消费需求弹性小,两家企业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较小,但原材料价格上涨也让企业倍感压力,如何实现经营持续稳定增长仍是企业面临的难题。为此,两家药企均采用了“加法”予以应对。
一种“加法”是指借助国家政策优势,扩大传统产品市场份额。扶正和新兰药两家企业共有743个医药品种,占据了全省制药企业1/4之一的药号,品种数量位居全省药企前列,许多药品在消费者心中享有一定的美誉度和市场份额。但长期以来,由于医药行业存在的体制性弊端,导致许多医院“大处方”横行,一些“价格便宜又能治病”的常见药根本上不了医生的处方,药店很少见到这些药的影子,也致使制药企业逐渐失去了生产这些药的动力。然而,新兰药和扶正却为这些“1000片一桶”的常见药保留了一定的空间,并借助国家政策之利不断扩大着这些药的市场。
去年,被医药界称为“新医改元年”。这一年,意在改变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现象的国家新医改方案面世,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和公众公平获得的药品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公布。新兰药和扶正药业两家企业共有414个医药品种被纳入,其中不乏去痛片、甘草片这类“既便宜又治病”的“老药”。
尽管这种做法对企业利税的贡献微乎其微,但却让不少农村消费患者回忆起了过去看病时“赤脚医生”在分袋包装上写药品用量的温暖,也让两家企业的“老药”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企业也因此打算今年新上一条生产“老药”的生产线。对此,北京海吉星董事长杨军的解释是: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关系着百姓的生命健康,更要让老百姓吃得起药,药企才能谈得上扩大市场。
做药要有长远眼光
另一种“加法”,则是借助甘肃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开发新药品,延伸甘肃中药材产业链。“未来医药行业的发展,必定是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时代,所以做药必须要有长远眼光。”作为我省医药行业近年来引进的战略投资者之一,北京海吉星入驻陇原,瞄准的就是甘肃尤其是定西地道产的中药材资源。
我省是全国药材主要产地之一,被誉为“中草药基因库”,拥有1500多种中药材,数量居国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