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美国药物研发公司查尔斯河宣布,将以溢价收购由李革创立并任总裁的中国制药外包服务公司药明康德。16亿美元的作价,相当于买家查尔斯河市值的七成,成立九年、上市两年的药明康德将被合并。
李革是这桩交易的当事人之一,“我们不是被卖了,我们是找到了一个合作伙伴,共同实现我们的理想。”声音洪亮的李革在电话另一端为刚刚宣布的一桩16亿美元的交易做注解。
在4月26日交易宣布之后的分析师会议上,有分析师将之称为“里程碑式的交易”(Landmarkdeal)——合并很可能创造全球新药合同研究组织(ContractResearchOrganization,下称CRO)中新的“老大”,并且是第一家国际化有能力提供一体化研发服务的CRO。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医药行业也陷入调整,在2009年,发展低谷中的全球医药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重组和并购风暴,过去20多年一直处于增长的医药研发投入开始趋紧。更有利于控制成本的研发外包,受到了行业变化的有力推动。
“在资金下滑的环境中,要达到原来或更高产出,你得找到更高效的引擎,要寻求更高效的方式。这也是我们做这个并购的原因。”李革说。而查尔斯河选择并购中国最大的CRO,凸显CRO行业在中国的巨大发展和投资空间。
“一体化”吸引
这是两个相互熟悉的同业之间的合并。在全球CRO领域,查尔斯河与来自中国的药明康德都是重要的角色。
成立于1947年的查尔斯河有“老鼠公司”的绰号,这源于他们自1960年开始发展的临床前动物实验。“别人要研究什么病,他就能找来什么老鼠,比如患有艾滋病、癌症的老鼠。”一位熟悉医药行业的人士指出。至2009年,这家CRO已拥有近8000名员工,业务遍布15个国家,销售收入达到12亿美元。
相比之下,药明康德2009年的销售收入2.7亿美元,不及前者的四分之一。创办人李革在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后,曾创办了药典公司(Pharmacopeia),药明康德是他的第二次创业。但这家2000年底才成立的CRO发展迅速,员工已近4200人,包括3200多名科学家,已经是全世界拥有最多化学家的CRO。2009年,其在中国的业务增长率达到了26%。
“李革与查尔斯河主席、总裁兼CEOJamesFoster彼此早就认识,甚至在药明康德2007年上市之前就认识了。”一位接近李革的人士介绍说。
大约在半年至一年前,双方开始商谈。这一次,查尔斯河的财务顾问是摩根大通,药明康德则聘任了瑞信。这两家投行,也恰恰是2007年药明康德赴美国上市时的主承销商。早有默契的合作者穿针引线,促成交易。
此时正是全球医药行业大盘整的时期。为了应对全球经济萧条、重磅药物专利危机、新药审批门槛提高风险等困难,全球制药巨头展开大规模的并购活动,以期降低成本,挽救销售下滑所带来的损失,其中包括金额高达680亿美元的辉瑞并购惠氏案,481亿美元的罗氏并购基因泰克案,以及411亿美元的默克并购先灵葆雅案等。
制药巨头的困境,与医药研发投入的减少,机遇与压力同时降临CRO。摩根士丹利在2008年的研究显示,CRO市场规模与医药研发投入增长并不相关,在美国市场,从2006年到2010年,CRO行业的增长率远远高于研发投入的增长率。
在目前,临床前和临床服务方面的外包,只占制药公司全部研发投入的40%,早期研发则只有8%左右。李革说,市场空间很大,但格局也较为分散,如科文斯、查尔斯河这样的大机构,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也只有百分之十几。
“我和查尔斯河的Jim(即JamesFoster)认为,我们的联合会改变新药研发服务的布局。”李革在4月28日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从2004年起,药明康德就提出一体化服务的目标,以期提高新药成功率,缩短新药进入市场的时间。在药明康德的核心管理团队中,设有一名一体化服务副总裁。李革说:“在过去这些年我们一直致力于能力和规模的建设,来实现这样一个目标。”现在,与查尔斯河的合并,能大大缩短实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