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岁谢先生植入装置后可如常人般生活,已准备好出院回家。图为他展示的袋子放置了该装置的电池及控制器。郝君儿摄
中新网9月26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末期心脏衰竭患者需移植心脏“续命”,但半数人轮候不足一年就死亡,香港玛丽医院上月完成香港首例植入性心室辅助装置手术,有效延长患者存活时间,为该类病人带来新希望。
成为首例的谢先生年仅31岁,上月心脏衰竭恶化至末期,在深切治疗部靠注射两种强心针吊命,命悬一线下进行该手术捡回一命。他昨日坦言曾以为生命已无希望,很高兴可出院回家重过正常生活。
谢先生本为职业司机,2003年发现患急性心肌炎,今年5月病情恶化,左心室严重扩张,已达末期心脏衰竭,需在深切治疗部长期留医。玛丽医院心胸外科顾问医生郑力翔表示,谢先生当时需靠两种强心针维持生命,但已不能下床,大小便都在床上解决,由于严重气促,连平躺也感不适,因应他的病情,医院决定为谢先生进行全港首例植入性心室辅助装置手术。
手术于8月31日进行,全程花5.5小时,共动员16名医护人员参与。郑力翔表示,谢先生目前未算完全康复,日后仍需定期覆诊,并服用薄血药以防血液凝结影响装置,及减低中风的机会,至于日后是否移植心脏,还要视乎病人的意愿。
谢先生经过近1个月康复,现已准备出院休养。他昨日分享感受时精神不俗,坦言手术前严重气促,一般的行街、吃饭也不行,在深切治疗部留医时也想过或撑不下去,很高兴手术令他重生。他又表示,手术后虽要每天清洗连接装置导管的伤口、洗澡时要小心避免弄湿装置、而且电池及控制器要贴身携带,但现在最少可以过正常生活,甚至可如一般人外出散步及行山,“死过翻生”后更懂得珍惜家人及所拥有的一切。
郑力翔解释,心脏衰竭患者因心脏不能有效泵出血液以满足身体各器官需要,最终会造成其它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是次引入的装置在国际间已使用10年,去年获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作末期心脏衰竭病人过度、甚至最终的治疗手段,装置中的血泵由磁场驱动,植入病人横隔膜连接左心房和主动脉,再以电线接驳到外置的电池及控制器,协助已衰竭的心室将血液泵至全身,每分钟能泵出3至10公升血液,但装置重量仅290克。
郑力翔又称,此装置最大好处是可延长轮候器官病人的寿命,亦能改善期间的生活质素,尽量让病人如常人般生活,不用长期留医;惟他坦言所有手术均存风险,国际数据显示20%患者术后死亡,医院会定期开会按患者病情评估手术风险,但并非所有心脏衰竭病人都适宜植入装置,如其它器官已衰竭的病人,就不适合植入装置;植入该装置的病人亦不宜接受磁力共振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