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国务院部署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基层医疗机构出现较大收支缺口,政府将进行补贴。
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形成稳定的补偿渠道和补偿方式,是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平稳运行和发展,确保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的客观需要。但是,财政对医改的补偿资金毕竟是有限的,如何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出最大的效应是我们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笔者看来,医疗补偿机制关键要开源节流。
在医改的公益性方向确立后,加大政府投入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保障。因此,从多角度、多渠道筹措医改资金,加大政府对医改的补贴和投入,是老百姓关心的事关医改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这是医疗补偿机制的“开源”问题。但是,老百姓更关心的是,这些钱能否花在他们身上,真正让他们受益、得实惠。显然,这种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错综复杂的医疗利益关系并非那么容易理顺,而且政府投入效能低下问题历来存在,期间“跑、冒、滴、漏”的现象也屡禁不止。一些医院领导人公款消费、铺张浪费,甚至贪污腐败等行为,不时出现。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恐怕政府无论投入多少钱,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最终可能使医改失败。因此,对医改中的政府投入,我们要考虑的不光是量的问题,更要考虑投入机制的完善,这就涉及医疗补偿机制的“节流”问题。
在笔者看来,医疗补偿机制必须着眼于提高资金的效益和安全,高度重视制度设计。只有制度设计合理,政府投入才会有好的投入效果。首先,必须提高医疗补偿的效益。效率不高,政府投入越多,浪费可能越大。因此,如何建立完善的医疗补偿机制,通过制度的约束和配置,达到以最少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是我们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在笔者看来,还必须要有一个杜绝浪费的机制,比如,不能把医疗补偿用于简单的养人养机构,不能用于医务人员发奖金福利,不能用于脱离群众实际的豪华医疗场所的建设,更不能用于医院领导吃喝玩乐等。
其次,还必须加强对医疗补偿资金的监管。无数事实说明,政府投入的资金很容易成为不法之徒眼中的“唐僧肉”,特别是那些手握政府投入分配权的掌权者,更容易行“雁过拔毛”之实,导致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长期以来,我国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如何切实加强对政府投入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用在医改上,防止那种借医改之名,不行医改之实的行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而紧要的问题。在当前条件下,除了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外,极有必要引入外部监督机制,特别是有必要引入审计披露和会计核算机制,对医疗补偿的整个过程进行审计、核算和监督。同时,通过网络公开,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