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而不可收。组建不久的华润北药集团(以下简称“华润北药”)近期动作频频,几天后将公布并购河北健邦药业有限公司的细节。而此前的1月底,华润北药刚刚召开了成立后的第一次媒体见面会,华润北药集团总裁、华润集团副总经理李福祚公布了一份成绩单:2010年完成营业额467.8亿港元(约合396亿元人民币),比重组前两个医药集团合并报表之后的营业额增长19.5%。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举被认为是华润北药对上药集团在北京市场展开大规模收购攻势后的第一次正式回应。1月12日,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外宣布,以23.28亿元收购中信医药65.24%的股权,这是国药集团、华润集团和上药集团三家国企在医药行业形成鼎足之势后的第一次短兵相接。抢先进攻的是上药,因为它借收购一举踏入了北京市场。
上药北进点燃了两个巨头之间战争的导火索,华润北药集团人士表示,将大大加快并购的步伐。一时间,医药行业硝烟弥漫,“并购”一词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该战场今年的主旋律。
超35亿元豪购
2010年年底,有媒体报道称上药欲收购中信医药,总出资40亿元人民币。
“没有当初媒体报道的那么多,在北京,我们董事长也向媒体做了澄清。”上药集团办公室一位秘书回应。根据上海医药的对外公告,该公司将以23.28亿元收购中信医药65.24%股份,而上药集团董事长吕明方2011年1月对外表态,剩余股份也将在3月之前收购,最终实现上药集团对中信医药100%控股。
以23.28亿元收购65.24%股份计算,上药收购中信医药100%股权耗资35.7亿元,这是近几年来国内医药界最大的收购。中信医药是否值这么多钱?
资料显示,中信医药1993年6月成立于海南,1994年开始进军北京医药流通市场,拥有在北京从事医药流通的子公司北京科园信海医药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园信海”)。中信医药总经理聂申钱作为该公司的创始人,从成立至今,已经在这家公司工作了17年。
一位曾在中信医药工作了10多年的医药界人士表示,成立之初,该公司100%由中信集团控股,但是在2006年前后,开始着手引入外资股东,最终的结果甚至是外资拥有100%股权。2007年,外方CHS(China Health System Ltd.注册于开曼群岛的一家外资公司)持股69%,中信集团持股31%,2010年7月,外方CHS持股变更为100%。
“成立之初,中信医药拥有一个医药流通行业非常不错的团队。”上述医药界人士表示。但他认为,作为一家医药流通企业,尤其是主要业务是做医院“纯销”(指不做批发,产品直接销售到终端)的公司,中信医药没有什么固定资产,所拥有的只是通达医院的销售网络,真正价值几何不好说。“2004年以后,在北京医院销售市场上,科园信海能排在第三位,仅次于北药和国药。”这位人士评价说。
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数据,中信医药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43亿元,净利润1亿元,名列2009年度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第18位。中信医药的收入,以医院纯销为主,占业务量的70%,调拨业务占30%。
一位行业人士表示,虽然中信医药没有什么固定资产,但是长期盘踞在北京医药流通市场,其品牌在市场上有一定影响。而对于上药集团来说,抢占从来没进入过的北京市场意义重大。收购之后,上药的销售有望得到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