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美丽的鹭岛----厦门,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四季鲜花相伴,伴随着全新数字化市民健康管理和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模式的正式运行,让这里的市民看病不再说“难”。
军民共建医疗服务工程结硕果
2月28日上午,在厦门市隆重举行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厦门示范区启用仪式。作为“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示范区”之一的厦门市,在全国率先创建了全新的数字化市民健康管理和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模式——“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这为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实践蓝本。
笔者在厦门多家医院采访时发现,所有的医疗服务机构显眼位置都设有统一标识的“军民共建协同医疗服务平台”,负责各医院社区病人的转诊、导诊、咨询和预约。这些医疗机构所搭建的“军民共建协同医疗服务平台”,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厦门示范区的一个载体。
厦门示范区健康信息系统是以市民健康管理为主线,以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以计算机和网络管理为技术支撑,涵盖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数字化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卫生决策信息系统等的区域医疗卫生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系统可为医生查阅患者的既往就诊记录,为市民提供历史健康档案调阅、预约专家、短信提醒和自我保健管理等提供服务,同时也可为科研机构提供基础研究分析数据,为行政管理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协同服务。2008年厦门示范区健康信息系统在厦门市36家医疗机构投入试运行,一年来,系统已经为患者建立个人正式健康档案93万份,仅诊疗结果共享一项节约重复检查、拍片、冲洗、打印等费用2100万元。系统的启用,对市民而言:就诊时不必携带以前的就诊记录(病历、各类检查检验报告),简化了程序,方便了市民就诊;市民可以对自己的健康档案进行管理与利用,为市民自我保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可有效避免重复检查治疗,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对医疗机构而言:方便了医生诊疗,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便于医生掌握病人病历和诊疗的整体情况,减少误诊或误治的概率,为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创造了条件,同时为疑难病症实现专家会诊提供了方便,对医学科学专题研究等也提供了有效的信息获取来源;方便了医生诊疗,有利于提高诊疗效率,由于在网上就能掌握病人情况,可以节省救治时间,提高诊疗效率;规范了医疗行为,有利于提高诊疗水平,由于实现了信息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同时医生也可以了解到其他医疗机构对该病人的诊疗措施,便于行业内部的评价与监督;对于卫生管理机构而言: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医疗信息共享,尤其是检查、检验信息共享,在降低市民医疗支出的同时也减少了政府和医疗机构对大型检查设备重复投资造成的浪费;提高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保障能力,可全面掌握全市各医疗机构就诊情况,遇到某一疾病就诊人数突然增加时,卫生管理机构可及时应对;加大对医疗机构医疗行为的监控力度,由于系统能及时监控到大处方、大额病历情况,使得卫生管理机构能对类似情况进行核查与管理;提高卫生保健管理水平,医疗机构的出生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其及早准备为婴幼儿提供计划免疫服务,同时可提醒家长按时前往社区卫生中心。
厦门示范区健康信息系统奠定了“五个统一”基础:即统一的数字化工作平台,统一的医疗专网,统一的数据中心,统一的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统一的“市民健康卡”(一卡通);实现了“四个共享”:全市的医疗资源、患者的医疗信息、市民的健康信息、政府的管理信息;提供了“三化服务”:为病人、市民和政府提供了全方位全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服务,包括医疗服务、健康服务、决策服务和医学保障服务等,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打破了区域内建国60年来依照行政关系形成的区域和部门条块分割的格局,打破了长期以来不同类型、不同等级医疗卫生单位之间以本单位为中心形成的业务壁垒,打破了以往城乡之间因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造成的医疗卫生信息交互的二元结构;为每一位市民构建从人生起点到终点的完整的终身健康管理信息链,构建患者从健康到疾病,再到康复的全息化诊疗康复管理信息链,构建从市—省—国家—国际的符合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潮流的网络医疗协同信息链;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协同医疗、终身健康管理和一体化网络医疗。
厦门示范区在全国率先创建全新数字化健康服务管理系统和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模式的正式投入运行,对提高全体市民健康服务水平,创新国家医疗服务模式等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对于在全国范围加快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建立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国家新医改方案提出的“关于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居民健康档案”等重大民生措施有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