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一直颇受投资者关注。尤其是近年来,许多“重磅炸弹”药物专利相继到期,而上市新药数量减少,在财政压力下,鼓励使用通用名药又被各国陆续强调,仿制药的发展潜力已然被嗅觉灵敏的投资者所察觉。然而,医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投资者如何在医药行业的转型中饕餮盛宴?
4月22日,成都。在第65届全国药品交易会同期举办的“2011第三届中国医药产业投融资高峰论坛——仿制药国际化和中国机遇”就此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记者了解到,仿制药需求的增长为医药投资提供了优质的土壤,在数以千计的医药企业中寻找好的投资目标和机会成为关注的焦点。
国际市场诱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仿制药大国,如何走向仿制药强国是当前中国制药业面临的一个迫切而现实的命题。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化学仿制药市场的规模在400亿~500亿美元,而国际仿制药市场规模则接近1500亿美元,市场容量远远大于国内市场,属于极为可观的增量市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我国制剂的出口额仅为11.98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占51.9%的比例,而印度2007年的制剂出口额就达到48亿美元,且与原料药出口的比例为74∶26,2009年我国原料药和制剂的出口比例则为93∶7。
“在全球仿制药行业面临变局的今天,国内原料药企业向仿制药国际化的产业升级正当其时。”兴业证券研究所医药分析师王晞认为,尽管一路坎坷多阻,但前景可期。从政策层面讲,《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国内企业实现制剂出口,而且较高的出口退税率、在国内招标中的定价优势都吸引着国内企业走出去。另外,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人力成本和其他成本优势仍然很明显,与印度等竞争对手相比,基础建设占优势,因而在全球仿制药领域,国内迟早会出现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制药企业。
事实上,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依然很艰难。这涉及到海外消费习惯的变化(是否认同中国药品的品牌)、销售模式的改变(由原料药企业的B2B到制剂销售的B2C)和当地法律法规等。就此王晞认为,仿制药出海需经历两个阶段:初期应以国际合作为主,如海正药业和西班牙的CINFA公司合作;华海药业通过原料药产业升级实现制剂出口;恒瑞医药、美罗药业、华东医药、人福医药等,利用自身制剂的优势,将主导的制剂品种逐步出口到欧美,跨越原料药阶段;京新药业、海翔药业等则是利用现有原料药的优势,在少量品种上实现制剂出口;仅为外企做制剂代工者也在积极寻求海外合作,但最终将回归自主营销。
王晞的观点得到了银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员王志行的赞同:“长期来看,国内企业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在海外设立分公司或收购国外企业的方式建立自主的营销渠道,以实现进军国际规范市场的路径。”
投资方向甄选
记者了解到,2010年全球仿制药市场规模接近1500亿美元,未来5年增速仍会保持12.5%左右。与此对应,仿制药在医药行业中占比不断提升,2003年为11.3%,预计2014年,这一数字将增长到18.6%。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副院长俞雄分析说,仿制药市场的繁荣原因主要有3点:首先是大量专利纷纷到期,形成仿制药盛宴的基础;其次是新药减少降低了专利药对仿制药构成的冲击;更为重要的是,出于控制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支出的考虑,各国都出台了支持仿制药发展的政策。而在中国,首仿及“Me-too”药都获得了一定年限的保护。
事实上,庞大的国内市场本身就为仿制药走出去提供了强大的支撑。王晞举了一个例子:海正药业刚募集20多亿元资金建设富阳制剂基地,年产70亿片的固体制剂车间和3条注射生产线将为海正大规模出口奠定了基础。尤其是他克莫司胶囊在欧洲的首仿成功,证明了海正在技术上完全具备了开发自主品牌仿制药的能力,这给未来制剂的出口提供了极高的安全边际。
“恒瑞走的则是区别于海正的模式。2010年7月,恒瑞的伊立替康注射剂生产线进行了美国FDA认证,这有可能是国内首条通过FDA认证的注射剂生产线。我认为创新药是恒瑞公司的主要看点,制剂出口能提高估值,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药品降价带来的估值和业绩上的压力也不能小视,而且新药研发的进程低于预期。”王晞分析。
实际上,投资者对生物仿制药也难掩投资冲动。某证券公司的刘姓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5年,生物仿制药市场将会迅速成长,更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已批准10多种生物仿制药,包括诺华山德士生产辉瑞研发的生长素Genotropin仿制药Omnitrope,到2016年,将有250亿美元的生物药失去专利保护。
采访中记者发现,投资者较为谨慎的是,与化学仿制药相比,生物仿制药的开发时间更长,注册审批更为严格,且患者和医生对其接受度相对较低。王晞认为,医改释放医疗消费需求,对药品市场中性偏暖,再加上产业升级、富裕阶层的扩大、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需求,仿制药增长预期不难判断。“不过,近期基金持有医药股比例在降低值得留意。2010年中报,基金持有的医药股占投资市值的比例为9.89%,而到了2010年年报,该占比下降至8.62%,因此,建议近期可关注受政策影响较小的原料药、仿制药出口等子行业。”
对此上海复星医药集团副总裁、国际部总经理崔志平则认为,从国际医药市场来看,新上市的全新化合物缓释或缓释加即释的比例越来越高,抢仿项目中的缓释药物也在增加。目前,这类制剂在全球销售达到100多亿美元,且每年仍以20%的比例在迅速增长。“中国的口服缓释控释制剂比重相当低,这就决定了国内市场对高质量的长效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的需求巨大,非常具有投资前景。”(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