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以咳、喘、痰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具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对呼吸功能造成进行性破坏等特点。长期以来,此类疾病的治疗多以发病期对症处理和巩固期用药物调理为主,治疗手段单一,而且经常同时使用多种药物进行大撒网式治疗,易见效而很难治愈,缺乏对因治疗,避免复发的可靠方法。针对变态反应性疾病,用激素和抗生素类药物很快就能掩盖“咳、喘、痰”等发病期症状,但药物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和危害性并没有得到充分认识。
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 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易导致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向心性肥胖、神经系统症状、眼科疾病等。激素类药物还会诱发或加重感染,抑制儿童的生长发育。此外,还有面部色素沉着、皮肤紫纹、毛发增多、毛孔增粗等副作用。
激素依赖和耐药性 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会抑制自身激素的分泌并使分泌机能减退,短时间内不能恢复,必须依靠外源性持续的激素供给,才能保证机体的正常代谢,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可使病情复发甚至恶化,从而形成激素依赖(如:支气管哮喘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的依赖);由于长期使用激素及体内环境的改变,导致人体细胞的激素受体对激素的敏感性下降、结合力下降,生物效应下降,形成激素耐药,此时就必须增加激素的摄入水平,形成恶性循环。
抗生素的副作用 抗生素具有杀灭细菌的作用,针对不同的细菌,应选择不同的抗生素对症治疗,不可滥用。很多抗生素会导致人体的过敏反应(如青霉素)并产生毒副作用,如:氯霉素易导致白细胞减少和再生障碍性贫血,链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卡纳霉素易损害听神经和肾脏。不同的抗生素其杀菌能力也不同,广谱抗生素不仅能杀死有害的致病菌,也能杀死体内的有益细菌,从而使机体出现菌群紊乱,导致其它疾病,并使患者的免疫力进一步降低。
抗生素的滥用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监管不力等原因,我国的抗生素应用存在许多问题:缺少细菌学检测结果指导,无指征、无根据地滥用抗生素;动辄联用几种药物;频繁更换药物;非细菌感染造成的疾病大量应用抗生素;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等。
细菌的耐药机制 很多细菌本身具有天然的耐药性,如大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对青霉素和大环内酯类天然耐药,绿脓杆菌对氨苄西林天然耐药,链球菌属对庆大霉素天然耐药等。细菌数量和种类庞大,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异,细菌在接触抗生素后,改变代谢途径,使自身对抗生素或抗菌药具有不被杀灭的抵抗力,称为后天性耐药。后天性耐药细菌所携带的耐药基因易于传播,在临床上占有重要地位。耐药细菌数量逐渐增加而成为致病的主导因素,再使用相同的抗生素消炎就效果很差或没有效果。滥用抗生素,也会助长细菌的耐药性。
平喘类药物的副作用 β受体激动剂有导致肺功能降低,反应性痉挛等副作用,可引起心悸、头晕、手指震颤等;茶碱类药物存在过敏反应,易引起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抗胆碱类药物易引起口干、痰液粘稠且不易咳出、青光眼、老年痴呆和慢性呼吸衰竭。支气管扩张药物在患者急性发作期可以起到迅速缓解气道痉挛的作用,长期使用会产生耐药性,需不断加大使用剂量。肺内通气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药性过后会不断反弹,最终导致失效,并且易损伤其它脏器和机体免疫功能。
中药的局限性和滥用 中药适合对病症进行早期和愈后的调理,通过增强体质、免疫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等达到防病、抗病目的;中药的药程长、药力弱,不能直接杀灭致病因子,不适合疾病的发作期和重症患者,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中药的毒副作用同样不容忽视,有的药材甚至毒性很大。
近年来,出现过很多各种配方的治疗呼吸疾病的中成药,大多来去匆匆,综其原因,无外乎产品本身过度宣传、夸大疗效,经不起仔细推敲和时间检验。有的产品甚至违法添加西药成分,以求取得“速效”的效果,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给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应引起警惕。
清肺仪是一种采用负压脉动物理疗法,专业治疗阻塞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医疗保健仪器,清肺仪“负压脉动疗法”是运用负压脉动振荡气流,通过鼻腔传到支气管和肺泡深部,在自主呼吸和负压的引导下,将肺内过多的残气排出体外,减少二氧化碳潴留,有效改善肺部微循环。同时负压和脉动波可加速气管纤毛摆动,使痰液产生附壁爬升效应,实现自我排痰、控制炎症,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慢阻肺、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疾病的目的,全面提升肺功能。科学、有效地实现了人类运用“负压脉动疗法”在呼吸疾病治疗领域获得排痰排气的重大突破,成为国内首创。 现代医学理论认为:排痰能消炎,排气能增氧,呼的出才能吸的好。使用清肺仪能够加速排痰通气,使堵塞的痰液能够及时排出来,因此清肺仪给呼吸系统营造了清洁的呼吸环境,为肺功能的可持续恢复创造了环境和时间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