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盛世,国之重器皆为文化、科学领域的鸿篇巨制。逢“十二五”开局之年,作为中国医学界最高规格出版工程——《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下简称《全书》)正式编纂工作的陆续展开再度引起了社会关注。
日前,笔者从中国医学科学院获悉,截止目前,《全书》已经完成前期准备工作,进入内容的全面编撰阶段,预计2012年底陆续编校出版。彼时,该书的问世有望成为展现新中国医学科学成就的“地标性”经典。
汇集最顶尖专家
“截至目前,有31个分卷正处于编写阶段,60多个分卷已经拟定好条目框架,其他分卷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前期准备。”《全书》办公室主任左谦告诉笔者。该百科全书由吴阶平、巴德年、刘德培、侯云德、陈可冀、强伯勤等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发起,还获得了温家宝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支持,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工程之一。
据了解,为了保证学术性和权威性,《全书》将汇集医药卫生领域各学科逾6000名顶尖专家、学者的智慧而成,编纂团队的阵容可谓前所未有。“该书的编者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内地,还包括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著名医学学者以及国外杰出的华人医学科学家,这也突出了‘中华’二字的内涵。”《全书》工作委员会主任袁钟说。
由于《全书》实行分卷主编负责制,编纂工程在前期就严苛地提出了分卷主编和编者的遴选要求。比如对主编的遴选要求必须身体健康,曾主编过本专业学术著作,还得同时符合两院院士,国家著名医学院校、科研机构等著名专家,国内公认的著名专家学者等条件之一。
该书煌煌144分卷,规模堪比《中国大百科全书》。“我们汇聚全球华人,比如康复医学有香港和美国的华人专家参与,中医儿科有新加坡的华人专家参与等,这部百科全书主要彰显我们华人专家的最高水平,将成为里程碑式的医药卫生科学典籍。”袁钟说。
编纂严守高标准
作为中国医科科学的标志性工程,《全书》的编纂工程将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军事与特种医学、中医药学、药学六大类别,全书预计词条约5.7万,总字数约1.5亿。其中中医药学类还包括《藏医学》、《蒙(古)医学》和《维(吾尔)医学》3个分卷。
早在2006年《全书》即已开始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原计划2011年陆续编校出版。较之计划,目前的编纂工作进展显然推迟了很多。在谈到为何推迟出版时间时,袁钟说:“《全书》出版工程浩大,负责编纂的主编、编者很多,且该书立足于大医学观、大健康观,涵盖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体系,条目框架拟定等方面难度较大,一些少数民族分卷涉及语言问题也成为影响编纂进展的难题之一。”
对于编纂过程中出现的学科交叉重复问题,袁钟说:“要进行交叉互审,而且编纂委员会也会制定一些原则,比如基础性的PCR实验方法,会被详细列入与之联系最紧密的生化专业,其他稍微带过或指明参见条目。说得通俗点就是‘谁家的孩子谁抱走’。”
为了保证编纂内容的全新精准,《全书》的编纂工作严格把关,进行系统规划,坚持以效率最优为目标。
“我们秉持的原则是‘宁可前期动得慢,不让后期动得乱’,要把前期工作做扎实。”
作为国家重点出版工程,《全书》与过去的学术专著和教材不同,还要接受学术领域和全社会的共同检验。“质量就是其生命,编纂这部书的目标之一就是打造我国医学名词术语表述的‘金标准’。”袁钟如是说道。
覆盖传统与现代
按照编纂规划,《全书》在媒体应用上将采用传统和现代数字出版物相结合的形式,以图书版、网络版、电子版3种形式出版。“虽然纸质版是里程碑式的,但从活力及长期保存来看,网络版显然更有优势。”袁钟认为,网络版是《全书》的最大特色。
“因为借助网络可以实现实时更新,还可以在各条目下建立互动平台,读者可以反馈意见。并且从百科全书的修订上讲,每位专家可以就其负责的条目进行实时修订,还可以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而纸质版的修订时间间隔期显然很长。”
据了解,《全书》网络版已于2010年2月3日正式启动。网络版将开发专门的编写软件和网络平台,建立包含文字、图片和视频的知识型数据库,并通过融合目前最新的传播学和网络技术,实现更快的传播速度、更便捷的查询功能,方便读者与编纂者交流,实现及时定期更新。通过全面总结医药卫生领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最新进展,为医药卫生专业人员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医学知识的综合网络平台。此外,电子版也将在图书版的基础上,增加视频和图片资料,以可视的画面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和易接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