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新药“虚火”逐渐降下之后,真正意义的新药开始出现。2011年上半年的新申报项目中,新药(含创新药)占38%左右,仿制药占52%左右,改剂型占10%左右。数据反映出国内新药开发质升量减的现状。
“这是我们首仿的精神系统品种,5月份才批下来的,目前只有一家外企生产。”7月13日,在南京召开的第46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下称新特药会)上,齐鲁制药的一位招商经理拿着氨磺必利的宣传页向记者展示。
自从国家规范新药审批以来,改剂型“新药”已经走向穷途末路。新药申报与审批数量大幅降低,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多的业内人士也开始在新特药会上真正关注起新药的质,而不是量。
新药开发困境
在伪新药“虚火”逐渐降下之后,真正有价值的新药开始出现。根据SFDA的统计分析,2009年以来,我国的新药注册审批出现了批准新药比例升高,重复申请降低的现象,新药申报结构日趋合理。从注册申请的数据来看,截至2010年12月31日,我国共批准药品注册申请1000件。其中,境内药品注册申请886件,新药申请124件,占12.4%;改剂型111件,占11.1%;仿制药651件,占65%。2011年上半年的有关审评数据显示,新申请3359个(按受理号计),同比增长10%;在新申报项目中,新药(含创新药)占38%左右,仿制药占52%左右,改剂型占10%左右。从批准上市的药品看,有埃克替尼片、国产拉米夫定片等。
齐鲁制药在此次新特药会上推出了氨磺必利片,近期获批但没出现在展会上的还包括恒瑞的艾瑞昔布、中信国建的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等。
“在新特药会上,有些大型医药集团依旧是以老品种做展示。”一位参展商向记者表示,企业参会,更多的是抱着形象展示的心态。这也反映出新药开发质升量减的现状。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受资金与研发实力的限制,企业的后备新药品种比较单一,应对政策调控显得有心无力,一些企业因此倍感惆怅。
来自广州某企业的研发总监告诉记者,他发现不少企业以抗菌素品种做重点推介,包括天津津康制药、海南诺尔康、苏州二叶等,其中部分品种是近2年获批上市的抗菌素复合制剂。其中一家企业的宣传页上赫然标出“国家一类新药”的字样。
“此前,抗感染用药依然是医院用药中占比最大的一块,企业前期投入不少资金开发新品种以及复合制剂,也有好几个一类新药品种上市。”该研发总监告诉记者,抗菌素管理办法刚出台,各省的分级目录正在制定中,抗菌素市场结构面临剧变,企业正在焦灼观望,代理商现在也不敢轻举妄动。“新药开发本来难度就比较大,国内的企业资金实力偏弱,因此,开发新药多集中在一两个领域。一旦政策与市场发生碰撞,此时企业也无其他后备品种可做推荐,这是新药开发的又一困境。”
创新路径探索
尽管国内新药开发困境重重,但对于创新路径的探索并未停止。本次新特药会开设的以“重点治疗领域的药物品种筛选”为主题的《2011中国药物研发战略高峰论坛》,毫无悬念地受到了观众的追捧。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院总院副院长俞雄表示:“国际新药研发的新趋势是更有效、更安全、更快捷、更具预测性,而当前我国药物创新的重点是me-too,me-better,me-best药物,在临床应用的药物中发现新靶标的先导物。”他同时指出,目前各领域最受关注的研发热点:在生物基数药物热点领域,有抗体药物大规模功能化制备、端粒酶抑制剂和抗体端粒体酶疫苗、靶向基因治疗、基因沉默技术、蛋白质药物长效技术、抗体功能性靶位的发现和确认、基因工程与分子抗体表达生产系统等;在抗肿瘤药物方面则针对新靶点、新机理,开展分子靶标明确的靶向性非细胞毒类和高选择性细胞毒类抗肿瘤药开发,包括个体化治疗、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抗肿瘤新生淋巴管、改变肿瘤微环境;而在另一热门领域心脑血管药物方面,新型抗血压药物,即有效、长效降压的同时,高度关注对心、脑、血管、肾脏等重要靶器官损伤保护的品种越来越受关注;而在糖尿病治疗药物方面,口服胰岛素、胰岛素改构产品、透皮、吸入等胰岛素新制剂,基于新靶点、新作用机理的降血糖药物,基于联合用药作用机理的新复方制剂等受到重视。
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全球药品专利保护到期的高峰正在到来,物质专利(美国专利)到期的药品2014年将达到顶峰,有58个,同时于2013年和2018年有两个高峰,均有40多个。对于目前以me-too式创新为主的国内企业,关注药品专利情况十分必要。
“将药品的开发策略与药品专利到期相结合,这只是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市场总监张修宝指出。在他看来,由于新药研发的长期性使得一些新药的实际上市时间离专利保护期也就几年,有的甚至是化合物专利过期后才上市;同时基础专利只是证明了该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领跑者,但其未必就是市场上唯一的赢家或是最大赢家,“国内企业在坚持原创创新的同时,完全可以合理利用知识产权规则,跟踪相关化合物专利,并在此基础上与原研公司在开发进度上展开竞争,将一定的资金投入到相关的制备办法、晶型、盐、适应症、制剂和关键中间体等后续专利的开发布局中,形成对基础专利的包围,从而获得相当的市场机会。”他还建议,企业要关注疾病防治指南推荐对研发的指导,关注医生处方对品种筛选的指导。(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