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以及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暂未出炉,但抗生素类原料药企业尤其是头孢类企业的内心,已经备受煎熬。
药品招标采购政策不断压低制剂产品价格,这种降价的压力已经传导到原料药企业;生产成本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在蚕食着原料药企业微薄的利润。如今再加上《管理办法》呼之欲出的重拳,头孢类原料药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生存路径。
“都没什么毛利,很痛苦。”
根据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对样本医院用药品类结构的统计数据,2009年抗感染药物占医院药品市场的23.94%,是使用量和销售金额最大的一类药物。从2010年1~8月抗感染药物注册情况来看,头孢类抗生素的占比最大,为31.16%。目前,头孢类抗感染药物在医院抗生素使用中的比重也最大,占据了约60%的市场。
根据业内人士分析,《管理办法》对抗菌药物的使用限制目前主要体现在使用比例上,其医院使用量的下降幅度会缓慢体现。目前,医院使用的抗生素中,头孢类抗生素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其中,又以一代、二代头孢品种为主。而在新政下,头孢类抗生素临床使用的数量、品种以及金额必将经历一场大洗牌。
上述因素迅速在原料采购方面发生了作用。“制剂企业观望情绪很浓,以往6月到8月是淡季,今年的淡季恐怕要延长了。”浙江一家头孢类原料药和中间体生产企业的负责人透露,相比往年,制剂企业购买原料的意愿不高,该企业的销售情况并不乐观,估计今年整体销售量下滑的可能性非常大。
原料药需求下滑也直接影响了中间体7-ACA的价格。用于合成头孢原料药的7-ACA在阶段高点时的每公斤价格超过了800元,现在市场报价已经跌至550元。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叠加的政策因素是招标采购制度。“本来价格就往下走,现在需求又受抑制。”上述负责人说:“招标政策不断压低制剂价格,制剂企业不得不压低原料药的采购价格。”
“由于前几年头孢类制剂在医院的使用量大,一些企业加快开发头孢产品。现在如骤冷一般。”广药集团一位高管说,有些中小企业不惜亏损都要甩卖,主要是出于消化库存的考虑,更小的企业甚至可能已经停产。
“都没什么毛利,很痛苦。”该高管说。
更令原料药企业头疼的是,印度的头孢原料开始流入国内市场。据浙江某企业的负责人透露,由于印度人力资源和能源价格比中国低,因此其头孢原料的价格也比较低,质量也参差不齐,国内一些中小企业从印度进口一只头孢品种,很可能其价格还不及国内的2/3。
除此之外,限电、劳动力成本上涨、环保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都令企业备感生存压力。
向外释放压力迹象明显
“如何应对?我们准备加大出口。”前述浙江头孢类原料药和中间体生产企业负责人说:“我们打算加大对海外市场的开发力度,头孢类抗生素美国用得比较少,但欧洲和日本多一些,现在中东市场也逐渐活跃起来,这或许是一条出路。
”
但出口也并非康庄大道。
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统计,由于联邦、鲁抗、华药等各大企业的7-ACA项目陆续开工及投产,年内国内产能将新增7600吨,虽然实际产能目前未全部实现,但在出口价格上行情已有所体现,今年4月的出口价格已由2月份的101美元/公斤暴跌至目前的72.34美元/公斤,基本接近于成本线。
此外,头孢曲松出口亦不容乐观,今年4月的出口价意外地跌到每公斤100美元以下,为近两年最低点,其主要因素是苏州东瑞、齐鲁安替、石药等企业提高产能、扩大出口,打破原福抗出口“一家独大”的局面,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预计,该产品竞争态势将进一步恶化。
除了转向国外市场,一些原料药企业开始寻求向下游进发,转型制剂生产。目前,海正、华海正在积极转型。据了解,海正建在杭州富阳的制剂基地的固体制剂年生产能力约70亿片,投产前期产品主要销售到中国市场。不久前,华海药业氯沙坦钾片的新药简略申请(ANDA)获得FDA批准,标志着该产品已经获得在美国销售的资格;华海药业两条100亿片的制剂生产线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其中一条生产线已经完成1/3的建设进程。
还有最近的消息是,浙江医药拟定增募资20亿元,重点投向制剂新品,其中包括头孢类口服固体制剂7.75亿粒、头孢类冻干粉针100万瓶、头孢唑兰原料药2吨、头孢卡品酯原料药10吨等。
面对新加入者的大手笔,已有业内人士不免担心:头孢制剂产能建设是否会在一个大跃进之后重蹈原料药的覆辙,最终走向价格的恶性竞争。(生物谷 Bioon.com)